太原又稱晉陽、並州,另有數種名稱:“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按晉太原、大鹵、大夏、夏墟、平陽、晉陽六名,其實一也。”傳說太原上古為金天氏所居。堯始封於此,曰唐國。虞分為並州。夏、商省入冀。周成王封弟叔虞於此,亦曰唐,其子燮更號曰晉。但考古發現早期晉國實際主要在今晉南曲沃、翼城間。
太原地區為農牧交錯區,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此消彼長自上古已然。公元前541年,晉國“敗無終及群狄於大原”,晉國勢力進入太原盆地。晉陽城春秋末魯定公十三年(前497)以前由趙簡子家臣董安於肇築,因居晉水之陽而得名,至趙獻侯元年(前423)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前,曾作趙國都城。“太原”一詞上古時代為地域名稱,“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初置太原郡,為建製之始。並州之“並”,以其在兩穀之間故稱,西漢置並州。
秦以後建製沿革如下:
秦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始置晉陽郡,尋改為太原郡,北境雁門,南境河東,東境上黨,西境河。西漢漢高帝三年(前204)太原郡屬漢,六年改韓國,七年改代國。漢文帝二年(前178)為太原國,四年複為代國。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國除為郡,治晉陽。元封五年(前106),郡屬並州,後為刺史治。東漢建武二年(26),為太原國。十一年複為郡。建安十八年(213)省並州,郡屬冀州。魏晉時期,魏黃初元年(220),複置並州,太原郡屬。晉為太原國。北魏複置並州太原郡。北齊並州太原郡,置省,立別宮。北周置並州六府,後廢,置總管府。
隋開皇二年(582),置河北道行台。三年廢郡,稱並州。九年置總管府。大業初(元年為605年),複罷並州為太原郡,領15縣。唐武德元年(618),置並州總管府。貞觀元年(627),屬河東道。天授元年(690)置北都,神龍元年(705)罷。開元八年(720),置天兵軍。十一年,複置北都,改郡為府。十八年,改天兵為河東軍。天寶元年(742),加號北京,又為河東節度使,領13縣。至德初(至德元年為756年),複為北都。上元二年(761)罷。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複為北京。後周時為北漢都。此前郡、國、州、府、道等治均在晉陽城。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滅北漢毀晉陽城後降為並州,移治榆次,七年,移治陽曲唐明鎮,屬河東路。嘉祐四年(1059),複為府,兼河東軍節度使,領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大觀元年(1107),升為大都督府,河東軍,領10縣。金太原府,分為河東北路治。元置冀寧路,蒙古孛兒隻斤鐵木真(元太祖)十一年(金貞祐四年,1216),立太原路總管府。元大德元年(1297),改屬河東山西道。
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改冀寧路為太原府。二年四月,置山西等處行中書省。九年,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屬於其所領4府4直隸州之一。太原府領6州22縣,其中直屬縣13個:陽曲、太原、榆次、太穀、祁、徐溝、清源、交城、文水、壽陽、盂、靜樂、河曲。屬州及其所領縣分別為:平定州,領樂平縣;忻州,領定襄縣;代州,領五台、繁峙、崞3縣;岢嵐州,領嵐、興2縣;保德州;永寧州,領臨、寧鄉2縣。萬曆二十五年(1597),割永寧州及臨、寧鄉2縣隸汾州府,遂領5州20縣。
清初仍明置,但各州所領縣皆直隸於府。雍正二年(1724),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升為直隸州,並析壽陽、靜樂、崞、河曲等9縣分屬。乾隆二十九年(1764),省清源縣入徐溝。於是太原府領10縣1州:陽曲、太原、榆次、太穀、祁、徐溝、交城、文水、嵐、興、岢嵐州。
太原地理位置在我國古代非常特殊而重要。就其自然地理環境而言,位於中國北方中部山西省中心部位,處於中國地勢的二級階梯上,居南北過渡之要衝,為承東啟西之關鍵。其境又以大山環以盆地,“太原東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嶺,北扼東陘、西阱關,是以謂之四塞也”。“餘惟太原一郡,左亙恒山,右躡大河,襟四塞,控五原”。周邊隻有幾處關口或渡口可供進出。特別是麵對草原的北部遠有恒山,近有係舟山;西部亦有黃河、呂梁山兩道天然屏障。同時,山西由北到南盆地珠串,盆地間又以山之關口、穀地相連,交通不致過分阻隔,太原居其樞紐,成為南北東西交通要津。
再以經濟地理位置而言,司馬遷雲:“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中國北部自然形成一條西南到東北方向的農牧分界線,太原處於這條分界線中段南側。南北生產方式的不同,導致居於界線兩側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差異巨大,也塑造了兩側風俗文化相異的人民。這使兩區域間物資與文化交流及衝突成為必然,太原被古人視為“中原北門”、“邊地”、“邊陲”。如唐李世民《晉祠之銘並序》雲:“襟帶邊亭,標臨朔土。”詩人們也歎息並州“南厄羊腸險,北走雁門寒”。“並州近胡地,此去事風沙”。“鐵馬垂金絡,貂裘犯雪花”。北宋初年,北漢在遼的幫助下久不臣服,宋統治者認為“蠢彼並門,獨為巨寇。構亂階於三紀,恣虐焰於一方”。“惟此並門,敢為驁桀,擾我邊陲,固其巢穴”。司馬光《晉陽三月未有春色》詩中也說:“上國花應爛,邊城柳未黃。”梅堯臣《遊晉祠》詩雲:“並州古來稱近胡,山雄氣壯民足儲。”金元時期元好問也說:“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雲煙中。”明代時,祝璟認為“其地偏節晚,種藝之入恒薄,而或天時不齊,人力有梗,與不毛之地等”。
當然,以上所引資料體現的都是中原視角,若以散點思維,即從草原角度看,太原也是進入中原的南門、東門。正是這種門戶地位,構成了太原古代曆史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