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10―1937.1)
劉誌學
1935年
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長征勝利到達赤安縣(原保安縣今誌丹縣)、吳起鎮(今吳起縣)。中共赤安縣工委召開會議,組織全縣各區、鄉,動員群眾積極為中央紅軍籌糧、籌物、籌款,迎接中央紅軍。
10月20日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在吳起鎮接見了赤安縣赤衛軍隊長張明科和二路遊擊隊政委龔逢春。張明科和龔逢春向中央彙報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情況和陝北錯誤肅“反”情況,以及劉誌丹、司仲勳等一大批幹部被肅“反”關押的情況。毛澤東主席立即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中央及時決定派人前往瓦窯堡接管西北保衛局。
10月21日中央紅軍第二師、第四師和三軍團在赤安縣吳起鎮消滅了尾追紅軍的國民黨一個騎兵團,擊潰三個團,俘敵數百人,這就是著名的勝利山“切尾巴”戰鬥。
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赤安縣吳起鎮召開政治局會議。會上毛澤東作了《關於目前行動方針》的報告。會議決定今後的戰略任務是:擴大西北蘇區,領導全國革命。
10月24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紅一方麵軍主力從吳起鎮出發,沿洛河川南下,向陝甘邊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甘泉縣下寺灣行進;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率領中央機關,經薛岔、順寧、保安等地一同前往下寺灣。
10月25日紅一方麵軍給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全體指戰員發出一封信,指出:“我們的彙合是中國蘇維埃運動的一個偉大勝利,是西北革命運動大開展的導炮!”
10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領導及中央紅軍到達甘泉縣下寺灣。陝甘邊政府在下寺灣召開千人軍民歡迎會,慶祝中共中央、中央紅軍長征到陝北。陝甘晉省委副書記郭洪濤在下寺灣向中央領導彙報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情況。隨後中央根據當時的形勢,決定分兩路:張聞天、劉少奇、博古、鄧發、董必武、李維漢等率中央機關前往陝甘晉省委駐地――瓦窯堡;
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紅軍主力南下,彙合紅十五軍團,迎戰第三次圍剿陝北蘇區的敵人。
11月7日中央機關到達瓦窯堡,首批釋放了被錯誤肅“反”關押的劉誌丹、習仲勳等十八位同誌。
11月8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簽發命令,任命周恩來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西北辦事處主任,劉誌丹為副主任。
11月9日毛澤東在富縣象鼻子灣召開全軍幹部會議,對紅軍長征作了精辟的總結,高度概括了長征的偉大曆史意義。並部署了直羅戰役。
11月24日直羅戰役勝利結束。徹底粉碎了敵人向陝甘蘇區發動的第三次圍剿,給黨中央將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11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抗日救國宣言》。提出十大救國綱領,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進行抗日的反蔣鬥爭。
12月8日毛澤東、彭德懷、劉誌丹聯合發表了《告陝甘蘇區勞苦群眾書》。
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確定了“抗日反蔣”的策略方針。同時,還通過了《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確定了東征作戰計劃。
1936年
1月5日毛澤東、彭德懷聯名發表《為告進攻陝甘蘇區與紅軍的各部的軍官長及士兵弟兄宣言》,重申了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拯救中華民族於危亡的正確主張。
1月15日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發布了《關於紅軍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的命令》。
2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布了《東征宣言》。
3月26日中共中央電告四方麵軍“第一步宜向川陝甘三省之南行動為宜。”
4月1日在東征中,劉誌丹率紅二十八軍從神木縣沙峁鎮東渡黃河,打破了黃河東岸30餘公裏敵人的防線,占領了羅峪口。
4月14日劉誌丹在山西省中陽縣三交鎮壯烈犧牲。
4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西北局在瓦窯堡隆重舉行了劉誌丹公祭大會。
5月19日紅軍西征部隊兵分兩路從延川出征。左路軍於21日進入赤安縣(原保安縣今誌丹縣)境內。沿途經過杏河川、周河川、洛河川,得到赤安縣廣大人民群眾和地方遊擊隊的大力支持。赤安獨立營370餘人全部編充到紅二十九軍參加西征。縣上還組織了600餘人擔架隊,200餘人運輸隊,600多頭馱畜運送糧草,全縣支援糧食50萬斤,軍馬草10萬斤,燒火柴15萬斤,生豬200頭,雞1000隻,鮮蛋500斤,羊毛5萬斤,軍鞋2400餘雙。
6月為了紀念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誌丹將軍,中共中央決定將赤安縣更名為誌丹縣。
6月21日國民黨軍高雙成炮兵營襲擊瓦窯堡,中共中央黨、政、軍機關西撤。
7月3日中共中央移駐誌丹縣城。
7月9日《紅色中華》報第386期第一版發表文章說:“現在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已經定都誌丹縣城(原保安縣城),誌丹縣已成為我們赤色的京都了。中央政府為什麼要定都誌丹呢?他有下列意義:一、誌丹是陝甘寧蘇區比較適當的地方……;二、誌丹接近陝北(便於指揮與領導);三、便於爭取東南線的軍隊成為抗日友軍;四、退出瓦窯堡絕不是放棄陝北蘇區,不是逃跑。
7月10日中共中央在誌丹縣城召開政治局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張聞天、秦邦憲、張浩、吳亮平,賴大超、周興、張心餘、劉英,會議由張聞天主持,討論西征中解放的新區政策問題。
7月14日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醫生馬海德到達誌丹。林伯渠、董必武、謝覺哉、徐特立、吳玉章等五老出麵迎接美國客人。
7月15日毛澤東在誌丹縣發布了《中華蘇維埃政府對哥老會宣言》。
7月16日毛澤東在誌丹的紅石窯洞中接見了美國記者斯諾。兩人對未來的中日戰爭形勢和我黨的抗日方針、政策問題進行了交談。
同日中央黨校遷居距誌丹縣城北15華裏的劉坪村。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簡稱紅大)遷居誌丹縣城南橋上。
7月21日中共中央在誌丹縣城召開政治局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洛浦、羅邁、王稼祥、林伯渠、凱豐、博古、吳亮平、張浩、劉英、馮文彬、周興、楊尚昆,會議由張聞天主持。討論了財政經濟問題。
7月22日中共中央在誌丹縣城召開政治局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洛甫、博古、凱豐、張浩、林伯渠、羅邁、毛澤東、王稼祥、吳亮平、劉英、馮文彬、周興、楊尚昆、郭滴人、王觀瀾,會議由張聞天主持。會議討論了新形勢的土地問題,通過了《中央關於土地政策的指示》。指示強調,為了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廣大抗日的人民,徹底肅清封建殘餘,特將蘇維埃的土地政策部分地進行改變,使它具有更深刻的人民性質和民族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