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為中央紅軍帶路,協助作戰,積極動員擴充紅軍
吳起鎮戰役中,保安縣六區一鄉為支援戰鬥勝利,共派出20多副擔架轉送傷病員,還派熟悉地形的當地群眾為中央紅軍帶路。吳起鎮戰役結束後,定邊縣蘇維埃主席王玉海親自帶遊擊隊上山協助紅軍掩埋了戰鬥中犧牲的紅軍幹部戰士。從10月24日起,中央紅軍陸續沿寧塞川、洛河川、楊青川向南進發。在紅軍路經保安縣(今誌丹縣)兩道川、一道嶺6個區所轄之村鎮,共設接待站200多處,保安縣工委書記任秀明親自領導接待和歡送工作。地方蘇維埃政府先後派出許多遊擊隊員和當地群眾,趕上毛驢護送。紅軍走後,保安縣工委和政府對全縣遊擊隊和各區警衛連進行了一次整編,然後抽調100多名隊員,由馬清山帶隊,開赴下寺灣,充實到紅一方麵軍,被編入炮兵連,投入了直羅鎮戰役。
四、大力支援紅軍西征
紅軍在西征過程中,陝北各縣、區、鄉政府積極行動,廣泛宣傳動員,認真準備,家家戶戶拿出最好的東西支援西征部隊。中共誌丹縣委書記蘇耀亮和政府主席劉景範商量後決定將本縣多年儲積的70多石義倉糧支援給西征的紅軍;全縣在三道川6個區、37個鄉分別設立大小接待站70多處;群眾自願為西征紅軍捐軍糧50餘萬斤,軍馬草10餘萬斤,肥豬200多頭,雞1000多隻,鮮蛋5000多斤,軍鞋2400多雙,羊毛5萬斤;全縣組織擔架300多付,600多人隨軍擔架。組織了200多人,600多頭牲口,組成20個運輸隊,為西征紅軍運輸物資;老百姓踴躍報名,自願參軍參戰。誌丹縣獨立營二支隊370餘人槍自願編充到紅二十九軍加入到西征行列;金鼎區組織了100多名婦女為西征將士洗衣服、補衣服、釘紐扣、做鞋襪。順寧黃地台婦女李生芳給丈夫做的一雙十眼鞋也拿出來送給紅軍戰士。金鼎芋子灣王丕君把家中一頭大肥豬捐獻出來,在他的帶動下,金鼎全區獻豬80多頭。順寧石丕有攬工掙了100多斤小米也送給西征紅軍。中央紅軍來到保安縣(誌丹縣)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但依然不忘保持革命軍隊應有的本色。他們嚴明的紀律、艱苦奮鬥的精神給當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央紅軍在吳起鎮期間,對蘇區和遊擊隊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幫助。同時也有力地解除了地方反動武裝對蘇區的威脅,確保了蘇區的安全和建設。他們不顧疲勞和饑寒,幫助群眾打掃院落,挑水劈柴,部隊醫務人員還給臥病的老人吃藥打針。紅軍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有時要用什麼東西總先打個借條,凡損壞的東西照價賠償。宿營在倒水灣的紅軍,燒裂了農民張憲傑的水缸,及時賠了兩塊銀元。在宗圪堵,紅軍受驚的馬把宗維珍家的豬食槽踩壞了,也賠了一元錢。最令人感動的是,徐老(徐特立)在吳起鎮後街察看地形時,發現一位老太太和她的小孫子跌落在洛河裏,他不顧個人安危跳進冰冷的河水中救出祖孫二人,徐老的崇高精神,至今仍在當地廣為流傳。
黨中央領導的中央紅軍經過長征到達陝北後,這裏成了中國紅色革命的中心。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裏,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人民同國內外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取得了全國革命勝利。這些都與陝北人民是分不開的,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趕著牲口送糧、送豬、送雞、送布、養護傷病員……這些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陝北這塊土地雖然貧瘠,人民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陝北人民對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以及陝北人民的淳樸和無私將永遠留在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