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耀亮
1988年4月26日
1936年5月初,我隨部隊東征回了陝北。不幾天,陝北省委組織部通知我任誌丹縣委書記。5月14日,到了誌丹縣,接了龔逢春書記的手續。任職後不久,誌丹縣委和縣政府就移駐保安城西的西陽溝村。這時,紅軍西征也開始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率中央機關也到了保安縣城。當時,把保安城定為“京都”其意義是,聯係東北軍抗日,指揮西征擴大蘇區,鞏固蘇區建立根據地,迎接二、四方麵軍北上抗日的到來。所以,保安鎮定為“京都”這就意義很大了。
由於,紅軍的西征,黨中央又定都誌丹,這給我們帶來了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任務。誌丹人民對紅軍西征做了大量工作,僅我個人回憶,有以下幾個方麵。
1.根據路線,設兵站。
全縣當時有8個區,40多個鄉,分布在三道川三條大嶺(即:東川、縣川、洛河川),由於曆史遺留,誌丹人少地廣,居住分散,加上三邊事件的發生,好多群眾跑往定、靖一帶。當時,吃糧也很困難。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全縣設大小兵站有50多處。但是,這也不是固定的,部隊行軍進入誌丹縣境內隻要天晚,部隊要住,就可以隨便住。住下之後,食宿也是方便的,區鄉幹部就組織積極熱情地招待。總之,每固定站,都有負責人和招待員(群眾),每站糧草足用,做到:紅軍、群眾兩滿意。
2.全縣在群眾中動員糧食給曲子等地送,備足軍草。當然,動員出來的糧草也供應黨中央機關和誌丹縣駐軍。
3.全縣動員羊毛,給紅軍備冬衣,當棉花用。
4.誌丹地方武裝力量,如保安獨立營,二支隊調編給紅二十九軍,參加西征。
5.各區婦聯會,動員婦女,給過路紅軍及當地駐軍,送軍鞋等物,進行慰問,表示軍民關係親如一家。
以上如糧、毛、草、鞋等物,中央也給我們分配任務。
由於年長日久,上述回憶,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