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管理是裝滿技巧與智謀的錦囊
德魯克說:管理到底是什麼呢?它是裝滿技巧與智
謀的錦囊,還是裝有商學院講授的那些分析工具的寶袋?
可以肯定的是,上述工具的重要性就如同溫度計與解剖
學對於內科醫生那樣重要。但是,管理的曆史與發展演
變——包括其成功的方麵與存在的問題——告訴我們,管
理最初隻建立在為數不多的幾條基本原則之上。
管理的起源與發展
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管理出現的速度較快,其影響範圍
也是非常廣泛的。在多年的發展實踐中,管理已經改變了世界上發達
國家的社會與經濟的組織形式。管理創造了全球性的經濟模式,並為
世界上各個國家平等參與這種經濟模式製定了新規則。同時,管理自
身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而管理者中卻很少有人意識到管理所具有的
巨大影響力。
其實,就像莫裏哀的《貴人迷》劇中的主人公茹爾丹先生一樣,
很多人尚未發現自己已經擁有了高雅的談吐,管理者也沒有覺察到自
己正在從事或違背管理,因此會在麵臨巨大挑戰時感覺到自己無能為
力。管理者所麵臨的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由成功的管理本身所造成的,
而並非來自技術與政治,這些問題並非產生於管理與企業之外。
由此可以確定,管理的主要任務還是沒有變化,仍然是 :使人
們能為了共同的目標、朝著共同的價值觀,在適當的組織內,通過培
訓和開發共同開展工作,以及對外界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但是,這
一任務的含義本身卻發生了變化,因為管理的運轉已將勞動力的構成
由非技術工人轉變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工作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少數人開始意識到管理的存在。但是,
就是在最先進的國家,也基本上沒有人與管理打過交道。美國人口統
計局提到的“管理與專業人員”已經成為勞動力大軍中最為龐大的一
個團體,占勞動力總數的 1/3 還要多,管理也成為促成這一轉變的主
要因素。在人類曆史上,管理首次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生產領
域中雇用大量知識工作者與技術人員,這使得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
高,而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做到這一點。事實的確如此,以往的社會
無法容納如此眾多的人員。即使在不久以前,仍然沒有人知道怎樣把
擁有不同知識與不同技術的人集合在一起,以實現共同的目標。
在 18 世紀,中國是西方知識分子向往的地方,因為中國為受過
教育的人提供的工作機會超過了西方國家——每年約有 2 萬個就業機
會。而如今,美國的人口與那時中國人口的數量相差無幾,美國每年
有 100 萬大學生畢業,大部分人都能找到福利待遇較好的工作,這正
是管理給他們提供了這些有利的工作機會。
高等知識總是會趨向於被專業化。知識本身並不能夠產生什麼
東西,但是,一個現代化的大型企業卻可以雇用上萬個具有高等知
識的人,他們具備多個不同知識領域的技術。各個領域的工程師、
設計師、市場專家、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心理學家、計劃人員、
會計師、人力資源管理者,都在這個大型企業中上班。如果不是身
處一個處於管理中的企業,那麼這些知識型人才自身的效用也不可
能得到發揮。
究竟是把知識應用於生產領域的管理先出現,還是過去 100 年
中的知識爆炸先出現?無論答案是什麼,這個問題都毫無意義。如果
沒有發達社會賴以生存的知識基礎,那麼,無論是現代管理,還是現
代企業都無法生存。同樣,正是管理,事實上也隻有管理,才可以使
知識分子發揮他們自身的效用。由於管理的出現,才使得知識從社會
的裝飾物與奢侈品轉變為一切經濟實體的真正資本。
大型企業剛剛出現之時,能預測到這種發展趨勢的企業領導人
並不多見。其原因不在於他們缺乏遠見,而在於缺少經驗。當時,軍
隊屬於那種龐大而永久的組織。因此,對那些建設洲際鐵路、鋼鐵工
廠、現代銀行和百貨公司的人來說,軍隊的“命令—控製”結構就是
一種模式,這也就不足為奇。在這種模式中,處於最高層的少數人發
號施令,位於下層的大多數人依照命令行事。這種模式一直延續了近
百年。然而,在這漫長的時間裏,它並非一成不變。恰恰相反,在各
種各樣的專業知識注入企業之後,它立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867 年,被德國的西門子公司雇用的弗裏德裏克·馮是第一個
受過大學教育的製造業工程師,他用將近五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研究
部門。此後又創建了其他專業部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製造
商公認的職能已經確立 :研究與設計、製造、營銷、金融與財會,此
後又出現了人力資源(或人事)開發。
在當時,這種管理導向的出現及其發展對企業和對整個世界經
濟的影響更大。在過去 40 年的時間裏,培訓推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
變革,因為它使那些低收入的國家做到了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不可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