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總理本·古裏安任命她為勞工和社會保險部部長。當時大規模的移民計劃正在進行:僅從1948年5月14日到12月31日,抵達的猶太人便已經超過10萬名;1949年湧入以色列的猶太人達到23.9萬多人,如何照顧他們,安頓他們住下,向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成為以色列的頭等大事。否則,這爆炸的人口可能使以色列不戰自潰。梅厄夫人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盡量為新來移民提供就業機會、土地和住所。梅厄夫人非常關心邊境居民點的生活狀況,調查中她發現那裏的生活極其困難。一些來自城市的年輕人在這些集體農莊裏安了家,但那裏農田貧瘠,用以灌溉的水有限,再加上交通不便,他們中的不少入因為生活太艱難而不得不離開,隻有那些意誌堅強、身體健壯的理想主義者才堅持留下來。針對這些情況,梅厄夫人采取各種方式鼓勵居民耕種靠近邊界的土地,並盡可能為居民點的居民提供池們所需要的幫助,避免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間留下無人地帶。梅厄夫人擔任這個職務贏到1956年,其間,她起草以色列國家保險計劃,並為提高以色列婦女地位做了大量工作。在人們想到婦女解放這個名詞之前很久,梅厄夫人就是一個革命者,一個婦女解放的革命者。
1956年,梅厄夫人出任外交部長。在她就任外交部長的10年期間,以色列國困難重重,敵對的阿拉伯國家一直試圖消滅這個年輕的國家。梅厄夫人竭力鼓吹要建立強大的國防,因為她忘不了俄國猶太人在哥薩克騎兵的馬刀下坐以待斃的慘狀。她說:“我們下定決心,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不再體驗到任人宰割的滋味。絕不能再像我可憐的父親,在門上釘木板以求從死亡中解救他的家庭,那便是這個國家存在的真正原因。”作為一位外交部長,梅厄夫人總是以強者的姿態出現。她堅決主張對手阿拉伯國家任何進攻以色列的舉動都應立即予以報複,迫使阿拉伯人承認以色列國家的存在。因此她非常讚同沙龍的“890部隊”穿過邊境到埃及、敘利亞和約旦進行戰鬥任務,隻是其中有些戰鬥,規模之大,令她感到驚訝。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道鐵幕徐徐降落,橫亙在歐洲。鐵幕的一邊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另一邊則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兩大陣營的較量左右著整個世界的局勢。作為新生國家的以色列到底向何處去,是西方,還是東方?一直是困擾著以色列外交政策韻難題,在感情上以色列入更願意親近美國,但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龐大的蘇聯就在跟前,若親近西方,跟前這個龐然大物就好比是懸在以色列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
梅厄夫人從一開始就試圖在美蘇之間的冷戰中保持中立態度,發展多邊友好關係。然而中東曆來是西方禁區,對以色列這個在西方支持下成立的猶太國,蘇聯始終抱著敵意,並且這種敵對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厲害。形勢發生變化,中立的姿態勉強維持也沒有多大意思,梅厄夫人果斷地把外交重心放在了美國一邊,積極發展同美國的關係。她多次出訪美國,加上猶太國與美國千絲萬縷的聯係,很快就與美國建立起了特殊關係,這一特殊關係使得以色列在驚濤駭浪的日子裏,總能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
梅厄夫人深知國際社會的力量,因此她在與超級大國進行關係定位的同時,不忘同新興的非洲國家發展友好關係,通過進行技術援助,成功地與非洲若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然而,就在她任外交部長期間,第三世界國家對以色列已經增加了敵意,她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日趨孤立。
1966年,梅厄夫人辭去內閣職務,擔任巴勒斯坦工人黨總書記。1968年,聯合其他政黨,成立以色列工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