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疾雨,針鋒相對(2 / 2)

1943年5月北非戰事結束,英國的處境發生了根本變化,終於能夠騰出手來嚴格執行限製猶太移民的通令。英國當局的這些做法,使得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極為憤怒,激進的非正規武裝組織“伊爾貢”和“斯特恩幫”主張舉行起義,以暴力回擊英國人。本·古裏安考慮到英國人畢竟正在同納粹戰鬥,仍然是猶太人的盟友,所以拒絕了武裝起義的要求。由於擔心這兩個組織的行為會引起英國托管當局的殘酷報複,他呼籲采取斷然措施,強迫其與英國托管當局合作。在極短的時間內,本·古裏安核準了“哈加納”、“伊爾貢”和“斯特恩邦”在猶太抵抗運動的框架內協調行動的決議。

而此時,由魏茲曼領導的一些猶太複國主義政黨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主張對英國采取更加妥協的政治路線。本·古裏安認為,仰英國托管當局鼻息行事,無助於猶太國家的創建。沒有鬥爭就沒有勝利,鬥士本·古裏安堅決反對魏茲曼的政治路線。

1945年5月,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歐洲從長達6年的黑色恐怖中蘇醒過來。大約25萬名法西斯集中營劫後餘生的猶太人,對故國家園心灰意冷,隻想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民族之家。然而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計劃卻遭到英國的反對。1945年5月22日,本·古裏安向英國政府遞交了一份請願書,要求讓10萬歐洲猶太難民移居巴勒斯坦,並允許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多次努力均遭拒絕。本·古裏安越發傾向於行動,用行動來打擊英國托管當局,用行動來尋求民族獨立。

1946年,本·古裏安在第22屆猶太複國主義代表大會上,大聲疾呼:“這個抵抗運動是以色列曆史上的新事件。對於居住在海外聚居區的猶太人來說,移居到巴勒斯坦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以色列國不是猶太複國主義,不是思想意識,不是計劃,而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需要,一種生存的條件。那些猶太人的命運是,要麼生活在以色列國,要麼死亡。那也是力量的考驗。”本·古裏安的行動主義被普遍接受。他再次當選為猶太代辦處主席,並負責猶太人的自衛問題。從此以後,他特別注意武裝力量的建設,為鞏固“哈加納”作出很多努力,指出了把這個組織變成未來猶太國家軍隊的途徑。

這期間,猶太武裝力量在巴勒斯坦製造了多起破壞事件,向英國施加壓力。6月18日,“哈加納”炸毀了邊界上8座橋梁;7月22日,“伊爾貢”炸毀了設在耶路撒冷的英軍司令部。爾後,暴力衝突不斷升級。

麵對同時來自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的憤怒,英國政府被迫於1947年2月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去解決。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本·古裏安成為巴勒斯坦猶太民族委員會的領導人。

根據聯合國決議,占總人口1/3的猶太人分得了56.47%的國土,其中包括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沿海地帶;而占總人口2/3強的阿拉伯人,則隻得到42.88%的國土麵積,並且大部分為丘陵和貧瘠地帶。大家都明白,阿拉伯人決不會答應這種帶有明顯偏袒行為的分治方法,將不惜以武力阻撓以色列國的出現。一場流血衝突在所難免。事實上,聯合國分治決議剛剛通過,阿以之間即開始了武裝衝突。美國人不願看到流血衝突,向巴勒斯坦猶太民族委員會施加壓力,要求延緩建立猶太國。阿拉伯人的不平和美國人的壓力使得民族委員會中許多成員開始動搖和猶豫。

作為民族委員會的領導人,本·古裏安的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猶太國的命運。本·古裏安認真地思索著,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現,從波蘭到巴勒斯坦,到土耳其,到埃及,到美國,到蘇聯,多少江湖多少海,一生已過大半,就為了這理想主義的信念。突然時空凝住了,本民族最悲的一幕出現在眼前:納粹集中營裏,600萬亡靈絕望地呼號著,痛苦地掙紮著,他們憤怒地揮舞著拳頭,卻又不得不無力地垂下。想到這裏,本·古裏安堅定了決心:在英國托管結束後立即宣告國家獨立。接著,他又就可行性作了反複推敲。一年多來,“哈加納”、“伊爾貢”、“斯特恩幫”3個猶太軍事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哈加納”已具備進行一場戰爭的實力。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足夠多的飛機、大炮、坦克,不過這可以通過募捐籌集資金加以解決。

由於本·古裏安的堅決讚成,巴勒斯坦猶太民族委員會決定按期宣告國家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