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打破堅冰(2 / 2)

中國的立場自然是主張美國方麵先提議尼克鬆訪問中國大陸,而且目的僅限於討論台灣問題,美國則當然不願意開口要求自己的總統訪問別的國家,並且出訪的目的應該包括所有共同關心的問題才對,美國不願意背上出賣盟友的惡名。

在基辛格逐一辯護美國的立場時,周恩來溫和地作出暫停的手勢。

“先去吃飯吧!不然鴨子要涼了。”

在北京烤鴨的宴席上,整個氣氛為之一變。

周恩來在席上盡挑些與談判毫無關係的話題。他仿佛完全忘記剛才談判桌上的緊張局麵,一時風趣幽默,妙語連珠起來。他有意利用午餐的機會來打破會議的全國局,化解緊張氣氛,讓雙方冷靜下來好作重新思考。

午餐過後,基辛格再次展開他滔滔不絕的口才。忽然,周恩來爽快地提議將尼克鬆總統的訪問日期訂在明年夏天以前。他的門氣果斷有力,似乎除了訪問日期以外,其餘的一切均不是問題。

雙方的腳步逐漸靠攏,瀕臨破裂的談判得以挽救,由此彈好了中美曆史性和鋸的前奏。

在這次秘密訪問中,基辛格與周恩來舉行了將近17個小時的會談,彼此都明白雙方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才走到一起來的,絕非出於單純的友善與情意。

隨後,基辛格給尼克鬆打了一個代號電報——“尤萊卡”,通知總統說,這次訪問很成功。

從北京回來以後,基辛格給尼克鬆起草了一份報告說:“我們替你和毛澤東共同翻開曆史一頁奠定了基礎”。

1971年10月,基辛格帶了一個“先遣人員”小組去中國,為尼克鬆的訪問作準備。

這次,基辛格和周恩來花了幾十個小時討淪世界形勢,磋商一項聲明,這就是後來的《上海公報》。基辛格先起草了一份公報草稿,尼克鬆已經看過並且批準;這項草稿還是按老辦法寫的,一方麵重點表明一些共同點,同時用模糊不清的語言把分歧掩蓋起來。周恩來大為不滿,他說公報必須把根本性分歧擺出來,否則就會有一種“不真實的外貌”,起初,基辛格大吃一驚,總統的正式訪問竟以一係列的分歧而結束,這是很少見的。但是仔細考慮一下,基辛格開始認識到,這種新奇的做法也許有助於解決雙方的難題。寫明分歧將會使盟國放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共同立場將更顯得是雙方堅持原則的領導人真正的信念。

基辛格接受了周恩來的基本做法。很快細節問題一一得以解決。在最艱難的台灣問題上,周恩來認可了基辛格的提法:“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

尼克鬆及大批隨行人員,於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抵達北京,下榻在釣魚台國賓館。不到三小時,周恩來趕來通知說,毛澤東想會見總統。於是尼克鬆和基辛格就動身去會晤這位現代史上的巨人。

基辛格回憶說:“我見過毛澤東五次,每次都是突然把我召去。從來沒有任何人能夠事先約好時間同他見麵;人們是奉召朝見,而不是應邀去會見一位政府首腦。”

毛澤東以其特有的斜視眼光向尼克鬆表示歡迎。他雙手握著尼克鬆的手,開玩笑說:“我們共同的老朋友蔣委員長,可不讚成這件事啊!”

由於公報的大綱已定,剩下的工作就是潤色文字和做一些必要的修改了。

接下來中方安排了一係列的參觀遊覽和宴會。忙裏偷閑,基辛格試圖從政治以外的角度來理解中國。他與周恩來的第一次會談的第一句話是“到目前為止,許多人訪問過這個美麗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國家。”它神秘在哪兒呢?也許中國的神秘就像紫禁城裏的庭院一樣,每一個庭院都引向一個更深的庭院,庭院之間隻有麵積上微小的差別,而最終的意義寓於整體之中,隻有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才能抓得住。基辛格甚至想到了未來的某種可能性:隨著曆史的發展,中美兩國所走的道路可能隻有一個短暫的時刻是並行不悖的。在那以後,兩國很可能發現它們又站在對立的兩邊。

1972年2月25日,基辛格陪同尼鬆到長城遊覽。尼克鬆對圍攏來的記者說,“這的確是一堵偉大的牆。”基辛格極力向遠處眺望,但他看不到長城的盡頭。遠處的城牆逐漸朦朧起來,與連綿的山體溶合在了一起。

(執筆:查日新)

§§第二十五章 猶太國父——本·古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