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門霍夫是一位語言天才。在中學期間,除了俄語之外,他還學會了德語、法語、英語、烏克蘭語、拉丁語和希臘語。中學畢業時,他竟設計出了一種國際通用語的方案。
但是,父親堅決反對他的這些行動。父親堅持要他在中學畢業後外出學醫,他一定要讓兒子走他設計的人生道路。拗不過倔強的父親,柴門霍夫上了醫學院,並出色完成學業,當上了一名眼科醫生。
在柴門霍夫外出求學的時期,父親找到了兒子設計的國際通用語草稿。為了斷絕兒子設計國際通用語的的念頭,倔強的父親竟燒掉了柴門霍夫國際通用語設計草稿。
也許父親的選擇沒有錯,柴門霍夫後來也對父親為自己定下的醫學道路感到滿意。他尊敬父親,但一生中卻不能原諒父親在他外出時燒掉了他的國際通用語方案草稿這件事。柴門霍夫心中的“國際通用語情結”始終沒有消失。
正是這種語言情結,使他後來享譽全球。作為一名職業眼科醫生,他成就一般,作為一個業餘語言學研究者,他卻完成了許多專業語言學者沒有完成的工作。
在後來的日子裏,柴門霍夫在行醫之餘。又開始重新設計他的國際通用語。他開始曾想用拉丁語作為國際通用語,但是行不通。拉丁語是一種已經在現實社會口語中業已消失了的古代語言,無法適應當今的發展需要,而且拉丁語規則繁多,語法結構煩瑣難學,當時被人們稱為“流淚語言”——形容學習者在學拉丁語時學得太苦,無不流淚。他又想以某種現存的語言作為國際通用語,但是也失敗了。因為無論采用哪個民族的語言都會對其他民族造成感情傷害。
在失敗中他終於悟出了真諦,要讓某種語言為全人類接受,這種語言就一定得是不依賴任何現存語言的,這種語言是對各民族一視同仁的語言,一種完全是人造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