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跨越時空的歌(1 / 3)

盡管曆史的煙雲早已消散,時光老人將歲月無情地抹去,但真正的音樂卻永遠不會消逝。聶耳的歌閃爍著時代的光與火,跨過時間和空間,回蕩在萬裏山川。

聶耳的一生隻度過了23個春秋,從事音樂創作僅有兩年,但在這兩年短暫的曆程中,他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碼頭工人歌》、《開路先鋒》、《鐵蹄下的歌女》等優秀歌曲,成功地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人民群眾要推翻反動黑暗勢力的堅強意誌和決心,唱出了全民族要求抵禦外國侵略者共同願望的時代最強音,因而曾經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和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熱情。

聶耳遺世的音樂作品共計有:歌曲36首(其中《靜夜》曲譜缺逸),口琴曲2首,歌舞曲1首,選編的民族器樂合奏曲6首,其中,歌曲是聶耳的主要創作形式。在聶耳的歌曲創作中,有6首是專門為兒童所作的歌曲。它們是《小工人》(安娥詞)、《小野貓》(陳伯吹詞)。《牧羊女》《孫師毅詞》、《賣報歌》(安娥詞)、《雪花飛》(柳倩詞)及《賣報之聲》(年代及詞作者待考)。

對於兒童,聶耳一直以一顆真誠的心在愛著他們,正如他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我喜歡和小孩在一塊玩,這是我的特性。我愛小孩子甚過於愛我的愛人,因為他們是純淨的天真,沒有虛偽地說做。他們是世界上最值得愛的人們!”(見1931年1月6日聶耳日記)無論是在雲南還是在上海,聶耳總是很願意跟比他年紀小的孩子在一起。這為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生活實踐。夏衍先生在《永生的海燕》這篇文章中回憶到:“聶耳像一個天真的孩子。他喜歡花、喜歡書、喜歡孩子、喜歡運動、喜歡用種種方法來逗朋友們開心。”這表明聶耳的性格中充滿著兒童般的天真、活潑、開朗的因素,看來這一點是他創作兒童歌曲的重要感情基礎之一。

聶耳的6首兒童歌曲創作於1933年至1934年,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於民族災難日益深重的關頭,廣大勞動人民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紮,當時大多數被壓迫階層家庭的兒童同他們的父母一樣,飽嚐著生活中的辛酸苦辣。他們常常被迫空著肚子去給人家幹活,去當報童、童工、牧羊女,有的甚至上街乞討。這就無疑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印上悲傷和痛苦的痕跡。然而,他們畢竟還是兒童,他們對生活的艱辛與痛苦的體會不像他們父母那樣沉重、深切。他們有著天真活潑的性格,所以他們很快就會在生活中找到各種樂趣,為他們帶來快樂。在聶耳的兒童歌曲中有5首都是描寫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如著名的《賣報歌》和《賣報之聲》就是描寫了當時上海的一名小報童小毛頭(後名楊碧君)的生活。聶耳常看見她在賣報。通過詢問得知,小毛頭的全家於“一·二八”轟炸後,到處流浪,隻靠每日賣報為生,家境非常困苦。於是聶耳根據小毛頭的悲慘生活,請安娥寫歌詞,創作了《賣報歌》。後來,他又創作了《賣報之聲》。1934年他還為影片《飛花村》創作了兩首電影插曲,其中一首是兒童歌曲《牧羊女》,他用稍快而又曲調優美抒情的曲調唱出了牧羊女小華的悲慘命運,在影片中小華的父親是一個在火車上當夥夫的工人,因遭惡霸的陷害,家破人亡,小華也不得不給人家放羊。除此之外,還有《小工人》和《雪花飛》也都是反映當時兒童生活實際的歌曲。雖然他反映的內容是令人悲傷和同情的,但他卻賦予這些歌曲各不相同的性格。其中既有《雪花飛》和《牧羊女》這種抒情優美的風格,也有《賣報歌》和《小工人》那樣充滿朝氣而活潑的風格,還有《小野貓》這種體現天真可愛,並帶有詼諧幽默的性質,這說明當時聶耳非常了解兒童。在他的筆下,孩子們的形象顯得更加生動,更富於社會意義。

在藝術創作中,對生活的體驗是必不可少的。聶耳在生活中善於挖掘細節,開發出新的藝術形象,從而創作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在聶耳的兒童歌曲中,他很善於用質樸簡練的曲調為我們塑造出生動的兒童形象。例如在創作《賣報歌》時,他通過對小報童的仔細觀察,抓住了小報童賣報時的特點。據楊碧君老人回憶當時她一麵跑著,一麵叫賣,“她喊的聲音很清亮,叫的報紙名字也很有順序,還說明幾個銅板可買幾份報。她真像是唱歌一樣的在賣報。有些走路的行人,雖不買報也停下來笑著看她。”聶耳將它們化為明快、活潑,富於跳躍性的音調,如第一句,“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充滿朝氣,並帶有號召性的旋律,描寫出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報童的形象。接下來他又用跳躍性強的音調,刻畫了一個四處奔跑叫賣的報童形象,隨著旋律的變化,情緒由活潑跳躍突然轉向抒情寬廣,情緒不斷高漲,“吃不飽,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誰告”。揭示了小報童內心深處的痛苦。《賣報歌》整個風格是活潑向上的,充滿了活力和光明。所刻畫的形象既是天真活潑,又是飽嚐辛酸的。聶耳在歌中對“小毛頭”這樣的窮苦孩子,寄托了無限的同情和期待。

“我是一個小工人,做好車子又做輪,整天做得渾身痛,別人坐車去兜風。”在舊社會,幼小的少年不但得不到應有的上學讀書機會,還要去掙錢養家糊口,童工現象在舊社會可以說是隨處可見。聶耳的《小工人》這首兒歌,正是反映了童工們的窮苦生活,在歌聲中能夠感覺到一種充滿稚氣的戰鬥精神,在旋律設計上,能讓聽者感到強烈的反抗色彩,《小工人》是從童工的角度反映了孩子們的反抗精神,而《牧羊女》這首歌,則是以抒情優美的旋律,反映出孩子們的不幸遭遇,正值豆蔻年華的花季少年,本該在歌甜花香中度過美好的時光,而小華卻不得不去放羊。“咪咪咪,小綿羊!咪咪咪,小綿羊!跑遠了我怎麼追得上!你知道我爸爸做不了工病在床?”在旋律的設計中,聶耳以半音促進的連用,給曲調增添了一種悲傷的色彩,在優美抒情中刻畫了一個令人同情的可憐的牧羊女形象。《小野貓》是一首兒童表演唱性質的歌曲。“喵喵喵(喵喵),我的名字就叫貓,(喵喵)我見老鼠笑,老鼠見我逃,因此我就心頭惱,帶著棒兒追它跑,捉住它,問問它,你為何見我這樣怕?老鼠沒話說隻是嘰嘰叫(嘰嘰嘰)。”聶耳將旋律做不規則的進行和多處的四度跳進,使旋律更富於詼諧誇張的藝術特色,將孩子們天真活潑的天性表現得更為巧妙、別致。聶耳用各種富於特色的旋律,精心塑造了不同的音樂形象,反映了當時舊中國廣大兒童的思想感情和他們的生活。

聶耳的兒童歌曲,既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又大膽地借鑒了西洋音樂的作曲技法,這兩種不同的創作方式在聶耳的創作中得到了巧妙的融合。這些兒童歌曲不僅在當時是我國兒童歌曲創作中的寶貴財富,就是在今天仍在歌壇上傳唱,不失其藝術光彩。

在聶耳的兒童歌曲創作中,還有一首歌鮮為人知,那就是《省師附小校歌》。過去我們以為,聶耳的創作是到上海以後才開始的。並不知道他在學生時代就寫了第一首歌曲——《省師附小校歌》。這首處女作,創作於1927年底至1928年。1927年秋,聶耳考入雲南省立師範學校外國語組,他的第一位小提琴老師,也是他的好友張庚候,是雲南省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的音樂老師,兩人興趣相同,常在一起探討音樂,由此有機會常和小學生接觸。在孩子們要求下,他們合作寫了這首校歌,由張庚候作詞,聶耳作曲。當時這首歌不僅本校小學生們愛唱,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當年的孩子,如今已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至今對這首歌記憶猶新,大部分人仍可完整無誤地唱出來。

“同學們,大家團結起來,鍛煉勤苦耐勞的個性,養成服務社會的能力,造就健全生活的本領……”接到歌詞後,聶耳根據歌詞反複琢磨,並在屋裏高聲唱,邊唱邊改,沒有幾天就完成了。第一個演唱這首歌的是袁春暉(聶耳的第一個戀人),聶耳作完這首歌後,首先唱給她聽,請她提意見修改,後來經過試唱,聶耳覺得滿意後才教小學生唱。這首校歌,不僅在校內流行,也成了校外學生普遍愛唱的一首歌。在當時,這首校歌對鼓舞青年積極向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那麼,聶耳創作處女作《校歌》受了什麼影響呢?我們知道,聶耳幼年時,常聽母親唱著動人的曲調講述故事,使他接觸了雲南的花燈、滇戲和民歌小調。後來,雲南的洞經音樂也給了他影響。明末清初,昆明流行學堂歌,聶耳上小學之後,曾唱過日本玲木米次郎所寫的《雪中行軍》,以嶽飛著名詞章譜曲的《滿江紅》,歌頌反映辛亥革命“九九起義”的歌曲《菊花歌》等歌曲。雲南護國討袁時,雲南軍中流傳《馬賽曲》,對當時的孩子們不能沒有影響。1927年,聶耳考入省立師範學校讀書後,音樂老師全鬱堂曾教他們唱過:《工農兵聯合起來》、《打倒列強》、《國際歌》、《伏爾加船夫曲》等進步革命歌曲。聶耳很喜歡這些歌曲,就是在白色恐怖的日子裏,他也珍藏著《國際歌》的歌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