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中國人均閱讀4.39本書,遠低於韓國11本,日本40本
頭版
作者:張瑾
前段時間有一條微博引發熱議,其中寫道:“在飛機上,頭等艙的旅客多在看書,而經濟艙的乘客卻常常玩遊戲、看報紙和聊天。”這從側麵反映出,讀書這件事似乎變得越來越小眾了。據新華網報道,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發現,2012年中國人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39本,遠低於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中國人的閱讀現狀究竟如何?閱讀率下降的原因又在哪兒呢?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長張侃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從數字上看,中國人的閱讀量較少,但實際在不斷上升。數據統計僅是紙質書數量,但隨著網絡發展,更多人在閱讀電子書。”據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2年中國人均閱讀電子書2.35本,比2011年增長65.5%。華南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與心理測評係主任遲毓凱也表示,由於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多了,因此通過讀書獲取深度信息的人顯得少了。很多人開始用電腦代替書架,讀書似乎不再是一件神聖的事。是什麼阻礙了中國人讀書的腳步?
1.現代生活讓人浮躁。“以前的人讀書可能並非出於興趣,而是娛樂需要。”遲毓凱說。現在大家上班忙、工作累、家務多、業餘時間少,影響閱讀熱情。看電影、唱卡拉OK等娛樂方式占據了讀書本來的位置。很多年輕人幾乎每隔10分鍾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碎片化閱讀給社會帶來浮躁,讓人難以靜下心來看書。
2.成功評判標準改變。讀書多少曾是衡量一個人身份的重要指標,多讀書、有知識是幾代人從小被灌輸的理念。但現在,經濟實力成了不少人眼裏成功的象征。如果收入高,不讀書好像也沒什麼。因此,很多人更傾向於將時間用在工作賺錢而非讀書上。
3.值得一讀的書不多。我國每年出版超過25萬種圖書,在如此浩瀚的書海中,人們卻感到迷失。一項調查顯示,25.69%的人表示僅少量暢銷書值得看。“我最近逛書店,發現很多名家作品都是年代較早的,有些甚至過了版權保護期。我們應多鼓勵有思想的人出好書。”張侃認為,書店裏老書比例過多,不能迎合現代人的個性化需求,影響了閱讀興趣。
4.從小沒養成讀書習慣。德國研究發現,一個人在13~15歲前如果養不成閱讀習慣,那他很難再從閱讀中找到樂趣。張侃說,過去30多年,兒童從小就沒養成讀書的習慣。上海一項調查顯示,小學生讀課外書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為42%,他們閱讀的主要是教輔書和課本。盡管家長都信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但他們更鼓勵孩子讀與學習有關的書,功利性強,卻不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最後,圖書館書籍更新慢,買書價格高,也讓有閱讀需求者望而卻步。
英國小說家毛姆曾說,“養成讀書的習慣,就給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而且書還是人類和民族進步的階梯。張侃說:“如果自主閱讀不夠,勢必會影響中華民族整體素養的提高。”遲毓凱也指出,通過網絡能更快獲取信息,這原本是件好事,但青少年正處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有必要選擇一些好書深度閱讀。
張侃建議,首先要增加書籍的種類,才能吸引更多人閱讀。因為多樣性是維持世界平衡的基本元素。很多人喜歡在網上看書,也是因為選擇更多。其次,不要逼自己看不喜歡的書。張侃說:“我上中學時,很多女同學喜歡看《紅樓夢》,但我看不進去。直到留學回國,再看這本書如獲至寶。”如果一本書幾分鍾內不能吸引自己,就不要硬逼自己讀,否則可能損害今後的積極性。最後,家長要給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鼓勵他們多看有思想的課外書,而不是隻關注成績。
雖然網上流傳著各種推薦書單,但未必適合每個人。張侃特別提醒,要在平時閱讀中發現自己喜歡的書,並保持一定的閱讀興趣。選書可按照3個層次來選。以曆史類書籍為例,第一層次是給專業人士讀的,如《世界通史》等,這類書知識豐富,但較為枯燥。第二層次是給喜歡曆史的普通人讀的,通過對事物或人物的發展變化,個性化地詮釋曆史,如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毛澤東書信集》等。第三層次給喜歡趣味性、同時也想了解曆史的人,如《明朝那些事兒》。他認為,很多人都有閱讀熱情,隻要遇到好書,一定會在閱讀中找到樂趣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