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的進程是那樣迅猛,簡直令人匪夷所思!西方輿論形容說,德國統一,在三個月前隻不過是一個烏托邦,兩個月前還是一個朦朧的夢,一個月前僅僅是一種希望,而現在就要成為現實了。
1990年9月2日,兩個德國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了第四輪“2+4”會談後,簽署了《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這個條約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它宣告冷戰時期已經結束了,標誌著德國曆史和歐洲曆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是兩德及蘇、美、英三國外長根據1990年2月13日在渥太華發布的“2+4”方案,經過同年5月5日在波恩、6月22日在柏林、7月17日在巴黎(此次會議波蘭外長出席)和9月12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四輪會談而達成的協議。
《關於最終德國問題的條約》雖然隻經過7個月的4輪會談即達成協議,看似一帆風順,但實際上各方麵自始至終充滿了尖銳的矛盾和鬥爭,直到條約臨近簽字時,各方還在討價還價。在某些問題上,甚至,還是外長們“在簽署條約的最後一分鍾才達成妥協的”。
聯邦德國為了盡快實現兩德統一,在經濟方麵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德、蘇關係中,經濟問題一直是蘇聯方麵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為了保證“2+4”最後文件達成協議,兩德不得不打出經濟牌。9月10日,兩德和蘇聯就蘇聯提出在1994年底蘇軍撤出民德之前的“過渡時期”達成協議,協議規定:兩德向蘇聯提供120億馬克的財政經濟援助,同時向蘇聯提供30億馬克的無息貸款,作為蘇軍在德駐留費用的補貼;為繼續履行蘇聯與東德之間的供貨協議以及使蘇聯免受東德使用西馬克帶來的經濟損失,決定組成一個特別委員會評估蘇聯在東德的不動產;東德以10億馬克的價格向蘇聯提供價值25億馬克的農產品,差額部分由西德補貼。
由於西德政府的慷慨,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和外長謝瓦爾德納澤終於在簽署條約的最後一刻給了德國人一個滿意的答複。
在簽字儀式上,西德外長根舍在東道主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的邀請下第一個在條約上簽名。接著,民德總理兼外長德梅齊埃、法國外長迪馬、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美國國務卿貝克、英國外交大臣赫德依次在條約上簽名。
簽字儀式結束後,四國外長聯合舉行了記者招待會。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首先發言,他百感交集地說:“1990年9月12日,對歐洲和整個國際社會來說,在許多方麵都將作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載入史冊。”
謝瓦爾德納澤還特別提到,條約的成功簽署,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功不可沒。當初,如果不是科爾總理訪問蘇聯,同戈爾巴喬夫總統“就一係列複雜的軍事、政治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大家就不可能在這裏“經曆真正激動人心的曆史時刻”了。
謝瓦爾德納澤在重點介紹了條約的內容後指出,條約的“曆史意義在於,為愛好和平民主統一的德國加入歐洲及世界大家庭的生活創造了可靠的基礎”,他“完全有理由代表‘2+4’會談的同行們對業已完成的工作表示滿意”,這一工作還“為將來提供了有用的、甚至絕無僅有的經驗”。“我相信,我們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找到了正確的解決辦法。我們的後代會說,我們的所作所為是明智的和負責任的。”最後,這位蘇聯外長用充滿激情的語調說:“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卷書合上了,新的時代開始了!從這一天起,歐洲和世界曆史在其重要的組成方麵將沿著這一條約為它開辟的新軌道發展。”
西方輿論及各國首腦和外長紛紛對條約的簽署表示祝賀,並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經曆了40多年分裂的艱苦歲月之後,祖國統一的夢想將要變成現實。科爾十分激動地說,這將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