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勃勃生機(2 / 2)

值得一提的是,科爾當年在聯合會中雖然充當領導的角色,但並不因此而鄙視那些窮苦的人。早年他在上大學的時候,在巴登苯胺及蘇打公司做工,同工人們一起幹活、流汗,同他們一起分享痛苦和歡樂。他明白這群人,更明白當自己站在工人“上麵”時,應該做些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所以在受聘的時候,他向聯合會表示,今後決不作為雇主代表參加任何與工人切身利益有衝突的活動。從這一點不難看出,科爾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個懷舊的人。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這位科爾博士在人際交往中,有時會情緒波動而顯得粗暴不堪。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他的溫文、可近會使人聯想到一位態度和藹的銀行家。因此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人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偶然的粗暴。

雖然阿爾特邁爾州長在任職期間曾經極力製止肢解萊茵蘭—法爾茨州的分裂行為,但問題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科爾就任之前,情況更為不妙。該州北部的特裏爾區和科布倫茨區要求從萊法州脫離出來,歸屬到北萊茵—威斯特伐倫州名下;東部的蒙塔鮑爾區則接受“黑森—拿騷同鄉會”鼓動,要求歸屬於黑森州;“萊茵黑森協會”則理直氣壯地提出把魏瑪共和國時期屬於巴伐利亞州的法爾茨地區還回來。不僅僅是“巴伐利亞—法爾茨協會”,“庫爾法爾茨聯合會”對法爾茨地區也虎視眈眈大有問鼎之意,提出將該區劃歸巴登—符騰堡州。

科爾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969年5月20日,在上任的第二天,這位州長就向公眾宣布了行政改革計劃。頓時,四下嘩然。人們議論紛紛,如此龐大的工程,剛剛上任的科爾州長有能力、有辦法解決嗎?有些人不置可否,冷眼旁觀;一些人不懷好意等待局勢的發展;而有一部分人則暗暗替科爾擔心。

作為國務活動家的科爾並不是未經周密的考慮和準備就提出這項計劃的,早年在海德堡撰寫博士論文時,他就翻閱了大量的年鑒,從中攝取了淵博的知識。他學會了從曆史的角度看問題,尊重曆史的規律、基本因素和特點,而不隻是從簡單的表麵現象入手。這種科學的、冷靜的思維方式使他練就了獨特的戰略眼光,並能夠一眼就看出龐雜、重疊的問題中,什麼是有利的,什麼又是不利的。

另外,他是一位從地方成長起來的政治家,這一段經曆使他有機會看到“製定各種法律的程序及實際情況”,並培養了駕馭行政機構的能力。這一切正如他所說的:“我17歲時就張貼宣傳畫,同政治觀點不同的人交鋒,組織和領導集會,安排演講,有時親自向聽眾講解各種安排。我上升的道路完全是從基層開始的。我得到任何東西都要經過一番周折,我了解青年們的願望,也了解中年人和老年人憂慮的問題。”所以,當行政改革剛一推行,便成效斐然,引起四方轟動。

這一改革措施克服了機構臃腫、區域劃分龐雜的弊病。使原有的5個行政區合並為3個,原有的39個縣合並為24個,原有的2460個市鄉改為212個。除此之外,萊茵蘭—法爾茨州頒布了幼兒園法,並對醫院進行了改革。

改革之後,許多行政部門變得多餘了,它們的行政官員無事可管,需要另作安排。這時,科爾的對手們和那些吹毛求疵的人又紛紛站起來指責科爾,說他是想借此排除異己,但是這些可笑的論點在未來的事實麵前不攻自破,萊茵蘭—法爾茨州經過科爾的規劃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這個時候,那些致力於解散該州的社民黨和同鄉團體不再吵吵鬧鬧,人們驚喜地發現一個充滿活力、欣欣向榮的萊茵蘭—法爾茨州已經在科爾的領導下誕生了。於是,欣喜的人們在高興之餘紛紛打破舊的觀念,決心在州長的領導下,把家園建成一個民主、和平、充滿活力的極樂世界。1975年5月,在科布倫茨、特裏爾、蒙塔鮑爾和萊茵黑森四個地區進行公民表決,結果顯示:75%的公民讚成保留萊法州。這樣,阿爾特邁爾時代的和平危機從此一去不複返了。

科爾在推行人事政策、行政改革的同時,文化政策也列入了一個重要的議題。在科爾的重視下,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私立的自由教育都得到蓬勃的發展。在科布倫茨、沃爾姆斯和蘭道等地區新創建的師範學校如雨後春筍,比比皆是,在特裏爾布還創辦了一所大學。沒有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締造出傑出的人才,作為政治家的科爾不但要給他的人民帶來富裕的生活,而且要把本州豐富的文化遺產留給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