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困難的選擇(1 / 1)

當時的人們絕對無法想象,那個年僅15歲的名叫赫爾穆特·科爾的中學生,能在若幹年後一躍成為本世紀後半葉成就最卓著的德國領導人。他不但引導著德國再度步入世界強國之林,而且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二戰後第一位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所憧憬的,實現兩德統一的夢想。這一點,科爾本人也未料到,但是上天已經將他的命運同政治安排到了一起。

1945年初,波蘭政府根據國際條約,在蘇聯方麵的庇護下,在直至奧得—尼斯河一線的德國領土上建立了波蘭行政機構。為了能把分割出來的10.26萬平方公裏的德國土地盡快地劃給波蘭,英國首相丘吉爾采取了“最令人滿意、最持久的措施”:將東部地區800~900萬德國人從“新波蘭”的領土上驅逐出去。

戰爭結束之後,樸實、正直、勤奮、誠實的德國人民在各種勢力的橫衝直撞中民不聊生、生靈塗炭。他們不得不接受這種戰敗國的命運,雖然許多人同戰爭毫無關聯。

1945年8月30日,占領國組成的管製委員會接管了德國的全部政府權力。蘇聯人又決定在薩克森省、勃蘭登堡邊區、梅克倫堡、福波莫瑞、薩克森州以及圖林根州推行一次轟轟烈烈的土改革命。

這次土改革命同1917年至1928年間,蘇聯曾在農村推行過的階級鬥爭相類似,力求把建設社會主義大企業作為最終的奮鬥目標。

據有關資料記載,迄1949年1月1日為止,7112戶莊園的250公頃土地改變了其原有結構,更換了所有者和主人,4278戶較小的農場主失去了財產。沒收的土地中924365公頃被劃分給了119530戶無地農民和雇農。將近550家企業被轉化成為“全民所有財產”,負責從事研究、繁殖培育種子或飼養動物等工作。

被沒收土地的私營農業大企業主或被逮捕或被驅逐,那些土地的新主人也要按照不同情況為每公頃土地交付1000~1500公斤黑麥。

麵對著這種局勢,一些人興高采烈,一些人憂心忡忡,大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慨。

赫爾穆特·科爾情緒沮喪、意誌消沉。他現在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德國當一個農民絕對不會有什麼樂觀的前景!可是,他今後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