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下中國為什麼流行比壞心理?(1 / 1)

當下中國為什麼流行比壞心理?

一家之言

作者:陶東風

近年來,國人的道德狀況令人擔憂:犬儒主義盛行,人際關係惡化,誠信缺失嚴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說的嚴重一點,我們的文化與道德正在呈現壞死的征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其實已經看到問題的嚴重性,但眼看著自己的生存世界一天天壞死,他們出於為自己謀私利的目的,不是努力去療救它、修複它,而是積極地、甚至迫不及待地參與到對它的進一步敗壞中,生怕晚一步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這種犬儒主義、虛無主義和得過且過的態度比世界的壞死更加可怕。因為這種人作惡的原因不是不能明辨是非,而是明知自己的行為為惡卻依然去做。

比如,最近兩三年社會上流行一種所謂“反反抄襲軟件”,是專門為了對付現在大學使用的反抄襲軟件的。為了打擊論文抄襲,全國各高校正在全麵實施一種叫做“機審”的論文質量檢測,也就是用一個專門軟件來審查大學生、研究生的論文是否存在抄襲問題。該軟件的正式名稱為“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係統”,它通過數據庫對比,來判定一篇論文是否有抄襲行為。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學校用反抄襲軟件來檢測學生論文是否抄襲,商家則推出了“反反抄襲軟件”來進行對應。這個軟件是專門用來對付“機審”的,其數據庫比反抄襲軟件更加全麵,操作更加簡易,短短十分鍾,便能夠檢測出一篇論文中和數據庫雷同的部分,用紅字標出,並且給出修改建議。此外,商家還為付費者提供修改論文的注意事項和修改辦法,比如把文字改為圖表,改動語法、句式等。該服務價格便宜,學生隻要花一兩百元,就能通過該軟件逃過論文檢測係統順利過關。據報道,僅淘寶網上提供“論文檢測”服務的商家就有1600多家。真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相信任何一個大學生、研究生都不可能沒有基本的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抄襲是不應該的甚至是可恥的。但他們仍然選擇了抄襲,選擇了非和惡,而不是是和善。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悲劇:不是因為不能分辨是非、對錯、好壞而為非、犯錯、作惡,而是在具備這種辨別能力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作惡和犯錯,明知其錯而犯之,明知其惡而作之,明知其非而為之。這種犬儒主義和投機活動的大麵積泛濫,是對道德的巨大腐蝕。

我不相信性惡論。我相信根本的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存在鼓勵抄襲的土壤,鼓勵作惡的環境,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人如果遵紀守法,用自己的行動去實施合乎道德的行為,會發現自己和環境、和周圍的人群、和體製格格不入,發現自己總是吃虧,總是被嘲笑、被冷落,甚至發現自己簡直活不下去;相反,做壞事、做不道德的事則風險很低,甚至根本沒有風險。不僅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這樣,其他領域也無不如此。本人坐出租車的一個深切體會就是:誰違規誰走得快,誰不違規誰就得沒完沒了地等著,被一輛接一輛的車子從前麵插進去。今天中國社會最可怕的不是人們缺乏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而是人們的生活環境讓他很難遵紀守法,很難不做錯事(更不要說做好事了,這點想想《離開雷鋒的日子》就知道)。

在這樣一個社會,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比壞。大家不是比著看誰比誰更好,有沒有比我更好的;而是比著看誰比誰更壞,有沒有比我更壞的。網上很多匿名帖子為學生論文抄襲辯護,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難道隻是學生在抄襲嗎?教授論文不也有大量抄襲的?為什麼隻拿學生說事?為人師表的老師還抄襲呢,學生怎麼能不抄襲?再說了,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不都在造假嗎?食品,醫療器材,哪樣不造假?為什麼隻是苛求學術界?在整個社會缺失誠信的情況下,要求學生或學術界謹守誠信,“出淤泥而不染”顯然不現實。論文反反抄襲就是例證。

在這種比壞心理的基礎上,不僅不會產生悔過、罪疚心理,相反還會產生冤屈和倒黴心理:與我一樣壞或比我更壞的人不是大量存在而且逍遙法外、春風得意嗎?為什麼我這麼倒黴?為什麼隻懲罰我一個人?我冤不冤啊?本人曾經寫過一篇博文,講賴昌星、賴昌圖等罪犯在法庭上總是顯得理直氣壯,比法官、檢察官還神氣。我猜想原因之一是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罪,即使有罪也不是最大的罪。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冤,自己倒黴。

如果大家都這樣比壞比下去,我們的社會、我們的道德隻會越來越壞。良知根本不可能在比壞的過程中生長出來,隻能在比壞的過程中壞死。要改變抄襲的現象,當然必須首先樹立起誠信觀念,培育誠信文化。這句話誰都能說,但做起來難。因為誠信文化離開了維護誠信的製度就成為一句空話。最好的社會是大家都有誠信,自覺地不作假;差一點的社會是有人想作假,但有完善的製度製約著他,讓他不敢作假。要樹立誠信觀念,首先要建立維護誠信的製度環境。

(摘自“鳳凰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