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詩(2 / 3)

縞帳肥芻酬馬恩,閑望旄頭向西落——縞(ɡǎo)帳:白色絹帳。肥芻(chu):肥草。芻,本割草;刈割。詩中指飼料、飼草。酬:亦作“礏”。本敬酒、勸酒。詩中猶報答。因為白馬噤口不嘶曲珍脫離險境,故報答馬的救命之恩。旄(máo)頭:本皇帝儀仗中一種擔任先驅的騎兵。詩中指二十八宿中的昴星。《漢書·天文誌》:“昴曰旄頭,胡星也,為白衣會。”古人認為旄頭星亮即有戰事。旄頭向西落,即戰事停止。個中有向西夏求和,以西夏得勝告終,無仗可打了的感歎。

這首詩如序所說,北宋統治者軟弱無能,用人不當。宋神宗屢次對西夏用兵,寵文臣輕武將,屢屢導致失敗而不晤。

詩通過對永樂城陷後,王湛、曲珍縋城逃回,受到坐貶而有所不平。誠如《宋史》本傳所載:“徐禧城永樂,珍以兵從。版築方興,羌數十騎濟無定河覘役,珍將追殺之,禧不許。諜言夏人聚兵甚急,珍請禧還米脂而自居守,明日果至,禧複來,珍白:‘敵兵眾甚,公宜退處內柵,檄諸將促戰。’禧笑曰:‘曲侯老將,何怯邪?’夏兵且濟,珍欲乘其未集擊之,又不許。及攻城急,又勸禧曰:‘城中井深泉嗇,士卒渴甚,恐不能支。宜乘兵氣未衰,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將而奔,眾心搖矣。’珍曰:‘非敢自愛,但教使、謀臣同沒於此,懼辱國耳。’……”

徐禧一而再、再而三就是不聽勸告,以致“數日城陷”。

主將不聽,自取滅亡。曲珍縋城而免,子弟死者六人。反遭坐貶,真是冤哉、枉哉!

全詩集中敘述永樂兵敗。宋神宗後期,屢次對西夏用兵,攻城略地、窮兵黷武,加之重用書生徐禧,重文臣,輕武將,因而招致失敗。

詩從永樂兵敗,曲珍縋城逃出寫起。詩一開篇即對徐禧強行築城而被圍困予以諷刺,接著敘寫曲珍諸將困守孤城、城陷夜縋城逃出的經過。

詩的後一部分比曲珍為項羽,對其兵敗被貶、壯誌莫酬的被壓抑的處境表示同情,甚至惋惜。序及結尾以白馬穿插,加強情節描寫,暗寓馬有恩情而君王無情,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全詩敘事清晰婉曲,筆力雄健,構思巧妙,文字流暢,起伏有致,且意多轉折、含蓄深蘊。是周邦彥古體詩中較好的一首。

晚憩杜橋館

《晚憩杜橋館》,從所寫內容分析,由詩中“寒茅愔愔雞啄場,兒啼索衣天隕霜”、“嗟予齒發非故物,念此內熱如涫湯”、“願見唐朝呂墨客,膝行問道求神方”諸句看,似作於元祐(1086-1095)後期、紹聖(1096-1098)任溧水令期間宦遊途次。詞人時已屆不惑之年。宦海沉浮,淡泊自甘,受道教影響,向往求仙,思想沉鬱,意態自足,晚憩館舍,感慨良多。

杜橋館,似途經館驛或村舍。

寒茅雞啄場,兒啼索衣天隕霜。

密林漸放山色入,楓枯振槁聲琅琅。

清漿白羽棄已久,黃菊紫萸看欲香。

歲行及此去愈疾,若決積水難堤防。

嗟予齒非故物,念此內熱如涫湯。

願見唐朝呂墨客,膝行問道求神方。

齋心千日百事畢,消我領雪還韶光。

豈饒蒿目憂世事,黃金綰腰埋土囊。

這是一首憂傷時事的詩。

詩分前後兩段。前八句傷時,後八句則歎己。

寒茅愔愔雞啄場,兒啼索衣天隕霜——寒茅:指簡陋的茅舍。南朝梁沈約《郊居賦》有“樂乃傍窮野,抵荒郊;編霜,葺寒茅。”不禁使人想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描寫的情狀。首句寫景寫物,次句寫人寫天。簡陋的茅舍幽深悄寂,雞兒在禾場上啄食;已是秋冬時節,小兒哭著要加衣服,因為天已下霜身上寒冷,這句倒裝出之。寒茅:簡陋的茅舍。不可簡單地解作“寒風中的茅屋”。因為簡陋,所以難擋風寒。“愔愔”(yīnyīn):本和悅安舒之貌。詩中則作幽深悄寂講。“兒啼索衣天隕霜”:倒裝。應作“天隕霜兒啼索衣”。

密林漸放山色入,楓枯振槁聲琅琅——“密林”句是說秋風落葉,密林漸漸因葉落而稀疏,山嶺逐漸顯露出來。詩人巧妙地擬人化,似乎密林逐漸將山嶺秀色放入林中來,楓葉因秋風搖動枯槁的葉子發出清脆的聲音。描摹真切,寫景如繪。

清漿白羽棄已久,黃菊紫萸看欲香——清漿:古代一種微酸的飲料。《詩·小雅·大東》:“或以其酒,不以其漿。”《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yí)。”鄭玄注:“漿,今之,槳也。”(zài):醋。《說文》:酢(cù)漿也。“漿同物,”蓋亦釀糟為之,但味微酢耳。“酢,本一種調味的酸味液體,後來均寫作”醋總之,清漿是一種微酸的飲品。白羽:白羽扇。宋周煇《清波別誌》卷上:史君開府未浹旬,欲戴綸巾揮白羽。“特指軍中主將如諸葛亮用來指揮作戰的白羽扇。詩中用”清漿白羽頗有深義。棄:棄置不用。黃菊:指酒。唐駱賓王《疇昔篇》:相將菌閣臥青溪,且用藤杯泛黃菊。“紫萸:指茱萸酒。詩人寫自己長期已不飲酒了。隱含農陰九月九重陽節佩茱萸”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意蘊。

歲行及此去愈疾,若決積水難堤防——歲行:猶歲月行進。及此:到《晚憩杜橋館》杜橋館驛這個地方。去(qù):離開。疾(jí):快速,急速。決積水:使積水決口。《淮南子·兵略訓》:“是故善用兵者,勢若決積水於千刃之,若轉員(圓)石於萬丈之谿。”積水指聚積之水。堤防:堤也。宋蘇轍《論黃河東流劄子》:“惟是時民力凋弊,堤防未完,北流汗漫,失於彼障”。“歲行及此去愈疾”亦蘊含人到中年如同深秋很快就過去了,又如同積水決口堤埧難防。

以上八句主要感傷時光流逝、歲月蹉跎。後八句轉入自歎。

嗟予齒髮非故物,念此內熱如涫湯——嗟(jiē)予:可歎我;驚歎我。齒髮:牙齒和頭髮。指年齡。宋曾鞏《代曾侍中乞退劄子》:“今齒髮已暮,理當乞身。”故物:舊物。本指前人遺物。詩中猶言齒落髮脫,已非故物。亦即年齡大了。內熱:詩中猶言體內陰陽不協,虛火上亢。宋蘇東坡《小圃五詠·地黃》:“願餉內熱子,一洗胸中塵。”涫(ɡuàn)湯:沸滾的水。這兩句是說可歎我齒脫髮稀已非故我,思考這些事使我內心焦慮如同沸滾的水,不能自已。

願見唐朝呂墨客,膝行問道求神方——呂墨客:呂姓文人。墨客是對文人的通稱。漢揚雄《長楊賦序》有“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為主人,子墨為客卿以風。”賦中稱客為“墨客”,後遂為文人之別稱。因為是“呂墨客”,又“膝行問道求神方”,故以之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似覺牽強。況呂洞賓係神仙中人、傳說人物,其事綿延五百餘載。無須以呂墨客為呂洞賓為好。膝行(xínɡ):跪著行走,以示敬畏。即膝行而進。道:道教或道家學說。神方:神奇的方術。《晉書·藝術傳》有“授其神方”、“受教神方”之說。求養生之道,長生不老之方。

齋心千日百事畢,消我領雪還韶光——齋心:祛除雜念,使心神凝寂。宋王禹礐《李太白真讚並序》:“有時沐肌濯髮,齋心整衣,屏妻拏,清枕簟,馨爐以祝。”日:千日酒之省稱。古代傳說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飲後即醉千日。晉張華《博物誌》卷五載:昔劉玄石於中山酒家沽酒,酒家與千日酒。玄石歸家醉,家人以為死去,權葬之。酒家計千日已滿,往視之,雲玄石葬三年。於是開棺,醉始醒。俗傳“玄石飲酒一醉千日”。故宋王中《幹戈》詩有“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時”之說。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九有類似記載。後用為痛飲、暢飲之典。百事:猶事事;各種事務。消:消除,除去。領雪:猶頭上白髮。韶光:春光。美好的時光。比喻青少年時期。

豈饒蒿目憂世事,黃金綰腰埋土囊——豈饒:難道隻管,總是。蒿目:蒿目時艱。極目遠望艱難的時局。《莊子·駢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宋王安石《憶金陵》詩其二:“蒿目黃塵憂世事,追思陳跡故難忘。”蒿目,極目遠望,表示關切。世事:人情世故,塵俗事務。宋陸放翁《書憤》詩:“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黃金:喻寶貴。既指功名事業,又喻尊貴的身體。綰(wǎn):係結、纏繞。土囊:洞穴。詩中指墳墓、墓穴。蘇東坡《颶風賦》有“忽野馬之決驟,矯退飛之六,襲土囊而暴怒,掠眾竅之叱。”《益都耆舊傳》載:王忳在旅舍見一書生病甚,生願以黃金十斤贈忳,求忳為之安葬。王忳以黃金一斤購置棺木,其餘黃金皆置生屍體腰下而葬之。

這首詩憂時傷己。

前八句寫簡陋的茅舍,天寒霜打,茅屋愔愔,兒女啼哭,凍得向大人索要衣服。開篇給人以茅屋秋風,號寒索衣的場麵。“兒啼索衣天隕霜”因果倒置,強調了“天隕霜”,使索衣的啼兒何以堪!“密林漸放山色入,楓枯振槁聲琅琅”,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寫“密林”,描“楓葉”,山嶺秀色、青脆聲音,描畫如繪,有聲有色。“清漿白羽棄已久,黃菊紫萸看欲香”,寫出詩人清漿、黃菊、紫萸早已不飲;白羽扇久已棄置不用,說明已深秋初冬時節,同首二句照應。既感歎人生短暫,又引發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愁。言外之意,耐人回味。“清”、“白”、“黃”、“紫”,色彩變化,豔麗無比,用詞遣字,大家風蘊。“歲行及此去愈疾,若決積水難堤防”,詩人近於呼喊了。歲月蹉跎,時光飛逝,盼歸的心情如同積水決堤一樣,不可遏止。

後八句筆鋒轉入自歎。詩人以“嗟予”發端,驚歎自已齒脫髮稀,已非昔比,一想到此便內心焦灼憂憤,如同沸滾的開水。於是詩人乞求呂墨客,甘願跪著膝行而進,向道士企求養生之術、長生之方,希望通過齋戒、求神,消除頭上白髮、返老還童,回複青春美好的時光。結句終於想開了,豈能總是“蒿目憂世事”,願以“黃金綰腰埋土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