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的兩股潮流(代序)(2 / 2)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淒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又如〔繞佛閣〕:

暗塵四斂,樓觀迥出,高映孤館。清漏將短,厭聞夜久簽聲動書幔。桂華又滿,閑步露草,偏愛幽遠。花氣清婉,望中迤邐城陰度河岸。倦客最蕭索,醉倚斜橋穿柳線。還似汴堤虹梁橫水麵,看浪硏春燈,舟下如箭。此行重見。歎故友難逢,羈思空亂,兩眉愁、向誰舒展?

且看他的四聲安排和句式長短以及使用韻腳,都有很多變化。上一首三段各不相同,下一首則前兩段全同而後一段自異。這兩個曲調,有的句子特別長,有的運用許多偶句,全靠領格字負起轉身換氣的職責,使全局振奮起來,音節是異常激越的。前人稱清真為“集大成”的作者(見周濟《宋四家詞選》)。單從音律和技巧上說,他的詞有很多特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這所謂正統派中,雖然作者甚多,彌漫於趙宋一代,而且影響及於清末;但就協律方麵來說,也隻有柳永、周邦彥、薑夔三家發揮過一些創造性,為填詞家開辟了不少田地,這一點是應該予以肯定的。

詞的形式,雖然一樣也可以反映社會現實,表達廣大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唐、五代時的民間作者已經這樣利用過它,後來的諸宮調和戲文等也都運用過這些曲調來歌唱一些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然而所有詩人為什麼不這樣做,而僅僅局限在這小圈子內呢?過去我國的士大夫都是保守性很強的。他們以為文各有體,要反映現實,為廣大人民說話,或者抒寫個人悲壯感慨的思想感情,盡有元稹、白居易一派的新樂府和曆來詩人用慣的五、七言古、近體詩,可供運用,而這個新興入樂的長短句是隻適宜描寫男女戀慕和傷離念遠之情的。這隻要看看歐陽修寫的詩和詞,在內容和風格上兩者都截然不同,這消息就不難猜透了。但一種新形式到了十分成熟的時候,就有人會打破清規戒律,給它拓大範圍,革新內容。以蘇軾為首的革新派,就是這樣應運而興的。

龍榆生(1902-1966),名沐勳。江西萬載人。為朱孝臧私淑弟子,致力於詞學研究。20世紀30年代,主編《詞學季刊》雜誌。有多種詞學著作,如《近三百年名家詞選》、《唐宋詞格律》、《詞曲概論》等。以上“代序”節選自《詞曲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