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節 崇慶寺(1 / 1)

郊區西白兔鄉霍家溝村甭說在郊區,就是在長治市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裕村。村裏富得流了油,這種與那種說法就多了。有一種說法是村南有一座寺廟,叫崇慶寺。據說就是因為有了這座寺廟,霍家溝才會如此富裕,家家戶戶都才能住上豪華的小別墅。盡管這種說法與村裏的富裕那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崇慶寺的來曆還是值得一說的。這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寺廟呢?

據說早在盛唐時期,有位高僧智存大師雲遊至此,發現這裏是三麵環山、一麵環水,實屬一塊風水寶地,於是就打算在這裏建一座寺廟。他請來能工巧匠,選了吉日良辰開始奠基。沒多久,一座氣勢恢弘的佛寺於唐景雲初年,也就是公元710年就建成了。由於坐落在霍家溝村邊雲岩山的聖龕溝旁,這座佛寺就叫做聖龕寺。

可別小看這座聖龕寺,它可是經曆了歲月的滄桑,重修了好幾次。到了公元1201年,大金皇帝完顏璟親敕賜:“崇慶”,因此,聖龕寺就改名為“崇慶寺”。直到1946年,崇慶寺建築依然完好。當時,殿內是香煙繚繞,院中的牡丹香氣逼人,真是一處修身養性的好地方。可是,迫於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國家要在當地修建華北第一發電廠,因為廠房沒有建築材料,就隻能用崇慶寺的參天古柏和相關建築材料了。所以,這寺院中除了佛爺大殿外,其餘各殿全部被拆毀。雖然隻留下佛爺殿,但解放後崇慶寺仍然被評為長治市二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佛爺殿是保留下來了,可在它身上卻留下了一個永久的謎。那是在1965年農曆臘月初五上午10點多,村裏的小孩聚成一堆玩火,不小心點燃了周圍的樹木。據當事人講,當火勢還小的時侯,孩子的父母就及時用濕被子把火捂滅了。誰知牆外火滅了,殿內佛身卻著了火,小孩的父母不敢向佛身潑水,這火是越燒越大,等霍家溝的村民趕到現場,已經晚了,整個佛爺殿已經被燒毀。奇怪的是,佛身是泥胎做的,它怎麼會著火呢?那場大火至今都解釋不清,也就成為一個永久的謎了。

佛爺殿被焚燒以後,崇慶寺隻留下殘存的頹垣斷壁,一片荒涼。即使這樣,每年三月的香火卻依然如故。1988年,村民為了再續往日的香火,自發捐款,曆經三年半時間修起了舊佛爺殿、新佛爺殿、閻王殿、奶奶殿、穿心殿、古石窯、成化碑,以及深水、古槐、大門門神諸多建築和景觀。

大雄寶殿是崇慶寺的核心建築,供奉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它們合稱為“西方三聖”。除此之外,這裏還供奉有十八羅漢等佛像。說到崇慶寺裏的各個殿宇,不得不提及一處菩薩藏身避難的地方。它原是石窯舊址,因為崇慶寺曾先後經曆七次火災,自然形成了一個小石窯,人們就認為是菩薩藏身避難之所。在這兒供奉著觀音、普賢、文殊、圓覺菩薩,與其他神殿不同的是,這裏所供奉的菩薩不是泥塑,而是石像。

崇慶寺裏的奶奶殿在當地也很有名,人們說很靈驗。每年的三月初十,周邊十裏八鄉的善男信女都要成群結隊到崇慶寺奶奶殿燒香拜佛,特別是那些婚後好幾年不生孩子的更是必來無疑。奶奶殿後麵有一個海錐池,裏麵有如黃豆大小的小海錐,據說啊,來求子女的人隻要挖到這小海錐帶回家,肯定就會懷孕生子。因此,這海錐被當地人稱為傳宗接代的神聖之物。

走出崇慶寺,人們還可以看到樓梯兩側有一對石獅子。它同別的獅子不同,是有名的“看路不看門”的石獅子。這說起來很有意思。“看路不看門”,這是為啥?原來,崇慶寺的東北有一個村子叫棗臻,龕溝西邊有個寺叫良才。相傳,棗臻村東北半山有個寺院叫廣泉寺,寺裏的贔屭馱著一塊巨碑從廣泉寺前往良才寺,路經崇慶寺的時候,被崇慶寺看門的石獅子捉住,不讓這贔屭去良才,贔屭知道自己敵不過石獅子,又不敢反抗,隻好乞求說:“我的任務是去良才送石碑,然後,我就在那兒安身立命了。現在,你不讓我去,我何處安身?”這石獅子可是開口了:“你就待在我這兒,在我這兒安身。”贔屭沒辦法,隻好留在了崇慶寺。這就是如今崇慶寺裏馱著石碑的那隻爬行動物,而崇慶寺的石獅子總擔心這贔屭會跑掉,它便離開崇慶寺大門,日夜守在了崇慶寺通往良才的路邊。

經曆風雨坎坷的崇慶寺,人們不僅賦予了它更多的傳說故事,也洗去了它曾經的滄桑落寞。如今,一座嶄新宏大的寺院再次呈現在世人麵前,不僅給香客們提供了一處祈福的好場所,也給遊客們提供了一處休閑旅遊的好去處,更給霍家溝人帶來了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