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彭莊(1 / 1)

在黎城縣有一個村,叫彭莊村。傳說在上古時期,彭莊村就有人群部落居住。這裏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風景宜人。在古代,許多文人雅士居留於此,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故事。那麼,彭莊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村莊呢?

這個村位於黎城西井鎮的西邊。它北依茶壺山,南望九龍峰,西托曬布崖。這裏群山環繞,清幽自得,古風猶存,生活在這裏的人們舒適而又自得其樂。

說起彭莊村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古時候,這裏曾經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由於東通邯鄲,西到太原,便利的交通促成了馬幫馱道驛站的逐步形成,彭莊貿易商鋪、作坊商號也逐步湧現。到清朝中期,已基本形成了藥店、布店、客棧、油坊、裁縫鋪、米行等頗具規模的作坊商號。這裏設的祁縣太穀錢莊分號、天津口岸山貨收購貨場,名聲遠播省內外。直到解放前後,彭莊村一直是黎城縣北部一個日食鬥鹽的人口流動大村。

其實,彭莊村最初並不叫這個名,它叫西鳳川,傳說在上古時期,因西方有鳳凰落於村莊山巔,因此取名西鳳川。那為什麼後來改名彭莊村了呢?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說殷商時期,一個叫彭祖的人,出生並生活在這裏。彭祖的舅舅死後在陰曹地府當了判官,因與彭祖感情篤厚,就把記載彭祖姓名的一頁賬本撕下來,搓成了裝訂賬本的紙繩。於是,彭祖就跳出了三界,逃脫了陰間管束,在人間一代又一代地娶妻生子,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

當彭祖800多歲時,前任老婆去世了,就又續了一房年輕的。過了幾十年,這位妻子又老得不成樣了,就問彭祖:“你生了這麼多子孫,到底活了多少年了?”這彭祖一時高興,脫口而出:“880歲了。”不久,這老婆死後,就在閻王殿大鬧起來:“我才活了七八十歲,你們就把我收到這裏,我老漢已經活了八百八,你們怎就不管呢?”閻王聽說後就開始查賬,可怎麼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於是就使了個計策,派兩個小鬼,拿了一塊黑炭到洗耳河去洗。

有一天,小鬼正在河邊洗炭,過來一位老者看了大惑不解,便問:“你洗這黑炭幹嗎?”小鬼答道:“這炭太黑了,俺要把它洗白。”老者聽了哈哈大笑,說道:“俺彭祖活了八百八,從沒聽說過能把黑炭洗白。”小鬼也哈哈大笑起來:“不幹點稀罕事兒哪能捉住你這老鬼。”於是便把彭祖鎖住,拿到了陰間。由此也留下了“彭祖活了八百八,有話不能給老婆說”的有趣笑話。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彭祖,就把他居住的西鳳川改為彭莊村。

除了美麗的傳說,使彭莊村名聲在外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這個村幾千年積澱形成的燦爛古村文化——遍布於古村周圍的文物古跡群。

彭莊村的古建築非常多,有始建於戰國時期的建築,有魏晉時期的建築,也有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的。特別是建於戰國時期的三清寶殿和三觀殿,它們均屬磚木結構,鬥拱托簷,雲浮飛宇,四角掛著風鈴。拾階而上,三清寶殿匾額置於殿堂中門之上。殿堂正中蓮花台上,端坐老子坐像,左右神龕塑有神態各異的十二弟子。牆壁上畫有雷公、電母、八部天神壁畫。此外,在四廊房的牆壁上,還畫有惟妙惟肖的八仙獻壽、天女散花、樂工歌女壁畫等。

三觀殿坐落在三清寶殿的後院。大殿中央三個蓮花台上,盤膝坐著觀音、普賢、文殊三尊菩薩塑像。據說在建殿時,其中有一根千年荊木做了殿梁,有兩根銀杏木做了殿柱,所以三觀殿又稱“金梁銀柱三觀殿”。

三觀殿除了金梁銀柱引人注目外,讓人好奇的還有三觀殿的斷梁飛簷八角亭。這八角亭工藝之複雜、造型之精巧,堪稱建築一絕。據說,此亭是魯班所建。其證是留在亭梁上的一首詩:後人重修八角亭,細數棱椽有幾根,比吾強者餘一根,不及吾者加兩根。果真後來幾次重修,盡管名匠雲集,一根一根作標記,拆舊換新,到後來總得加上兩根才能圓滿合適。

其實,彭莊村早在明清時期就享譽太行,更有“上黨明珠”之美稱。如今,雖然時過境遷,但遺留下來的燦爛文化卻是持久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