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995年出版的《長治市誌》記載,長治市圖書館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民國18年。長治縣經坊村有一個叫陳慎德的人,出資一萬銀元,在蓮花池修建一座藏書樓,並請早年一同在日本留學後任山西省大都督的閻錫山題寫“琅環福地”的匾額。“琅環福地”即成為長治市第一座圖書館。那麼,陳慎德究竟是何許人呢?
說起陳慎德,不得不提起長治縣經坊村。那個叫“陳家圪廊”的地方,是一片緊緊相連、規模龐大的古建大宅院,幾乎占據了村東的整片土地。如今,雖然不少房屋已經坍塌,但是院落裏的各種石雕、木雕和磚雕圖案依舊栩栩如生。其別致的造型、典雅的風格,足以展示出整個大宅院曾經的輝煌和絢麗。而這座大宅院,就是清朝年間的潞商大賈、京城鐵業的龍頭老大陳慎德的祖輩和他本人曾經居住的地方。
明清以後,蔭城鐵貨久負盛名。作為當時的一項優勢產業,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催生了一批富商大賈,陳家祖上正是這批富商的典型代表。到了陳慎德這一代,陳家的鐵貨生意如日中天,東北、河北、潞安府都有他們家族的鐵貨鋪,僅在京城就有四處鐵貨門麵。
據說,那個時候陳家有房產1500餘間,土地300多畝,大小店鋪100多處,雇用的店員、夥計近千人。據相關資料記載,陳慎德從小聰敏好學,他父親為了讓陳慎德受到良好的教育,更好地繼承陳家祖業,設私塾、建書房、聘請教師,後又送他去日本留學,可謂用心良苦。陳慎德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又經飽學之士的教誨,加上本人勤奮好學,成為同齡人中出類拔萃的人物。作為陳家新一代掌門人,留洋回國的陳慎德,又會用怎樣的理念經營如此龐大的家業呢?
陳慎德從日本留學回來以後,大約是在民國8年、9年時期,開始經營他家的商鋪,由於在國外接受了實業興國的思想,他試探著在這方麵有些作為。
民國12年,陳慎德從日本購進了發電機等設備,與同鄉好友在當地合夥開辦了上黨第一座機器煤礦——峙峪機器煤礦。別人的煤礦一天采煤二三噸,而且靠的主要是人背和牲畜馱,而陳家開的峙峪機器煤礦,主要是機器往上運輸,生產力大大提高。源源不斷的煤炭產出後,除了直接供應給當地數百家冶鐵煉爐廠,還大量銷往山東、陝西等外省市。據相關資料記載,陳家的煤礦當時日產煤炭數十噸,年利潤近千萬元。同時,陳慎德在經坊村還建了一個幾十畝大的桑園,計劃養蠶,做絲綢生意。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實業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到後來,他仍然以鐵貨為主,在北京、天津大量銷售長治地區的鐵貨。
民國19年,陳慎德在天津先後開設了兩家鐵貨鋪,主要經營蔭城窟窿莊的鐵鍋、鐵蒸籠等日常生活鐵品係列。至此,北京、天津兩地共有了六處陳記鐵貨鋪。陳家鐵貨生意的實力,和每年數萬兩白銀的利潤,在當地是無人比擬的。但此時的陳慎德,也看到了一個致命的運輸成本問題。他家北京、天津六處鐵貨鋪的鐵貨,都需要從長治運送,過去交通不便,都是靠騾馬馱運,一人一頭騾,僅能馱運一二百斤,一噸鐵貨需要20多頭牲口來運,而且路途遙遠,一走就是一二十天。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節約運輸成本呢?陳慎德想出了一個在今天看來都是很先進的商業模式:他首先在潞安城的老十字街開設“上義客貨棧”,又向北直上河北,每隔三五十裏,就開設自家的一處貨棧或店鋪,開設地點分別是東陽關、邯鄲、保定、豐台直至京津。陳慎德開辟的這條獨特的“陳家商路”,不但保障了穩定且較為低廉的貨源供給,而且,沿途住自家客棧還不用花錢,這是陳慎德創新思想的具體體現,是一個“無本萬利”的奇跡。
陳慎德的家業越來越雄厚,但他卻不吝嗇、不刻薄。1925年冬,他曾將大批糧食和被服捐贈遼縣賑災濟寒。
抗戰爆發後,陳慎德響應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積極參加救亡運動,多次捐款、捐糧,賑濟災民。他的這些善舉,都被傳為美談。民國21年,陳慎德出巨資,在潞安城西大街蓮花池開設報館,這是長治地區最早的一家報館。報館以孫中山“三民主義”為宗旨,出版發行《民生日報》,采編長治地區發生的大眾社會生活新聞,幾年間編輯出版百餘期。後因宣傳報道不符合當局思想等原因,報館被查封停辦。1929年,陳慎德在蓮花池建立了長治最早的圖書館——琅環福地。“琅環福地”取自元朝伊世珍的《琅環記》,意為神仙的洞府,天地藏書處。到抗戰爆發前夕,“琅環福地”藏書樓內的藏書約28600冊,其中宋、元、明、清古籍善本近200種。
陳慎德是民國時期能夠與時俱進、敢於開拓創新的潞商代表人物,他的興業曆程是一本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的曆史畫卷。陳家大院兩個刻有“世人皆濁我獨清,他人皆醉我獨醒”的石碑,則表現了一代儒商的曠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