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要給您說的這個故事,曾經是長治縣東火赫赫有名的仇家。
說起這東火仇家,那可是有些來曆的。當地人說起來是有板有眼,說什麼東火仇家明朝時候出過一位駙馬;說仇家祖上有個“黑老鴰”,是皇帝親賜的;還說仇家出過個仇三樂,他曾經在東火蓋了個望京樓,半截子能插到天裏頭。人家用手指頭一戳,太陽就不動了。聽聽,這事說得玄不玄?嗬嗬,這可真是一人傳實,百人傳虛,傳來傳去,本來靠譜的事兒也離譜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東火仇家過去一定有過一段輝煌的曆史,要不然,人們也不會無中生有地神侃,您說是不?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長治縣的東火,明清時期隸屬於潞安府雄山鄉,原有八社九圪坨,九嶺十八溝。明朝的時候東火為一座城池,有東西南北四道城門。一些老人至今能很清楚地指出當時城牆的位置,有的地段還留有城牆的痕跡。村裏至今還有城外、西街一說。在當年的仇府門口,現在還可見到一對仍十分威武的上、下馬石,其中的一塊仍保存完好,高約一米五,寬約一米。令人吃驚的是院子裏還有一塊小上馬石,高和寬都不足一米,這些都足以佐證仇家曾經的輝煌。仇家的墓誌銘是在羊川村發現的,從碑上斑駁的字跡中我們能夠解讀出,仇家曾經娶到過“尚書”之裔,可想在明朝的時候那是很不簡單的。據村上一位老人說他爺爺燒石灰那會兒在田裏還挖出過一塊仇家“龍頭碑”,那塊碑有兩米多高,一米多寬,好幾噸重。隻可惜他們當時看都沒看,就把它砸碎煉了一窯石灰。連同“龍頭碑”挖出的還有一個燒香用的、碩大的“香石台”,有一輛普通三輪車那麼大,也煉石灰了。石碑、石台如此規模,足以表明當時的仇家是多麼風光。東火的老人們還說,十幾年前他們村還刨出過一塊石碑,上麵記載著陝西一位進京趕考的書生路過此地拜訪東山書院的事。說到東山書院,就又不得不和東火的仇家聯係在一起了,因為,這書院便是東火的仇家出資辦的。
據說,建東山書院的就是仇森,他自幼拜陵川姬先生為師,潛心求學。沈王府的恭僖王聽說以後,很喜歡這個書生,於是就選他為“上艾縣主”的儀賓。仇森一生主要功績是創《家範》,立《鄉約》,辦義學,建東山書院。
東山書院建於東山之頂,占地四畝。書院內建有先師廟,其後為學習堂。學習堂前列四個書房,分別題:誌道、據德、依仁、遊藝。先師廟前有入德門,門南建有一座高約五丈的尊經樓,藏古今典籍,樓下門額題有“東山書院”四個大字。尊經樓北邊,有水井、廚房、石碾、涼亭等。南麵建有幾間廂房,供書院閑雜人居住。書院前邊還修有一座橋,曰格心橋,橋下有池,池中有水。院外西北置田50畝,有煤窯一座,供書院開銷。說到這東山書院啊,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說到了仇家後人仇欄接管東山書院的時候,對過去的辦學方針不是很明確,於是就曆盡千辛萬苦到江南去問呂涇野:“到底該如何辦學呢?”呂涇野回答說:“以《家範》教家,家人可以走正道;以《鄉約》教鄉,則鄉俗可以很美好;以義學教子弟,則子弟都可以成材。我們的前輩和聖賢培養人才的方法不外乎如此。你能如此,治理國家也綽綽有餘了,是現代其他注重科考的一些書院都趕不上的呀!”仇家的故事太多太多,但在當地流傳的最多的是關於仇森樂善好施的故事。說鄰村有一個和尚在仇森府上寄存有二十吊錢,十餘年沒有人知道。忽然有一天,這個和尚得了急症去世了。由於沒有子女和親戚,所以仇森就用和尚寄存在他家的這些錢厚葬了他,餘下的分給了鄰居。還有故事說正德六年五月的一天,東、西火村有流賊來襲,大肆掠奪財物,後來,賊向仇森要幾匹快馬,並威脅說:“要不答應,燒你全家!”仇森說:“你要放火,是我一家之害;我要給你馬,則你去危害四方!”賊大怒,於是放火燒了仇府。
東火村所有的傳說與故事主線,都是傳頌仇家的美名,而他們所建的東山書院更是名聲遠揚。遺憾的是書院的壽命很短,從嘉靖四年仇森創建,到隆慶初已經坍廢。盡管後來又移至村裏,但也沒維係多長時間。究其緣由,主要是東山書院所辦為義學,經費均是仇家供給。仇森在世的時候,不愁經費,仇森一死書院就辦不下去了。如今東山書院的遺址,一片荒涼,再難尋到它當年的一丁點兒輝煌了。但東火仇家以及仇家所辦的書院,都將成為值得人們銘記的一段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