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是人所周知的,但荊軻死後安葬在什麼地方卻是眾說不一。有一種說法是荊軻安葬在長治市郊區的安居村外。安居村是一個極普通的北方小山村,曾屬於潞城管轄,曆史上從沒出過什麼大人物,也沒有過大的曆史事件。這就不得不讓人疑惑,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和上黨沒有任何關係,2000多年前的荊軻怎麼會死後葬在這裏呢?
我們還是先來看一段明代的《潞州誌》吧,這是上黨地區成書最早的地方誌,其記事起於先秦,止於明弘治十五年,對建置、疆域、風俗、土產、田賦、戶口、學校、古跡、科貢、人物等等都有敘述。在該書卷第九《潞城縣》陵墓誌欄目中這樣記敘:“荊卿墓,在縣西北二十裏安居村。荊卿,名軻,死於秦,葬此。”看來,“安居村有荊軻墓”,絕不是什麼空穴來風。那麼,現實中的安居村到底有沒有荊軻墓呢?眼見為實,還是到實地去看一看吧。
安居村與黃碾古鎮僅一河之隔,這條河就是漳河。很早以前,安居村叫牛村,因為在那裏村中家家都喂牛,而黃碾鎮原叫柳葉鎮,因地形像一片柳葉而得名。不知何故,牛村和柳葉鎮發生了矛盾,有人就說柳葉總歸是要被牛吃的,於是柳葉鎮就改名為黃碾鎮,意思是黃牛拉碾,牛村人要出力流汗為黃碾服務。牛村人見柳葉鎮改了村名,也隨之將牛村改為安居村,即安然居住之意。
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落叫牛村也好,叫安居也罷,似乎都與荊軻墓沒有多大關係。在村裏與大多數年青的村民提到這個信息都很茫然,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村有這麼一個墓。但是,一位上了歲數的老大爺說,在村外西北角有個“圪堆頭”。這裏的老百姓也常說:安居村有個圪堆頭,離天隻有一指頭。可以想象,這個“圪堆頭”很不一般。在老人的帶領下,我們見到了這個所謂的“圪堆頭”。這是一個占地一畝多、高20多米的大土堆,老人說這個大土堆就是個古墓。那麼,這個古墓是誰的呢?是荊軻的嗎?老人的一席話又讓人很失望,他說他小時候就聽上輩人講,這是潘仁美的墳,墳裏埋的是潘仁美的靴子。事情到了這裏,反而變得撲朔迷離了。
還是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荊軻刺秦王這個古老的故事吧。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趙國後,原本與秦不接壤的燕國一下子成了秦的鄰居。燕國的太子丹認為若想阻止秦國合並六國的步伐,非得將秦王嬴政殺掉不可。他四處尋找猛士,終於找到了人稱“天下第一劍客”的荊軻。荊軻是當時的衛國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縣人,此人文武雙全,勇敢機智。當荊軻清楚了燕太子丹的意思後,慨然道:“事關國家興亡,義不容辭。太子既然選擇了我,我願前往。”出發那天,易水河邊,秋風颯颯,燕太子丹和高漸離為荊軻送別。他們身著孝衣,把酒而泣,高聲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荊軻終於見到了秦王,圖窮匕首見,不但沒有刺中秦王反而被秦王拔劍擊中了左腿,繼而又連遭幾劍氣絕身亡。人死了要被埋葬。據說,全國的荊軻墓有好幾處:一是山東省菏澤市的李胡同村;二是安徽省豐縣的便集村,也就是漢高祖劉邦的故裏,並且該村曾一度更名為荊塚村;三是陝西省西安市的藍田縣,清代《藍田縣誌》記載“荊軻墓在縣西北三十裏,今位於華胥鄉支家溝西北”,也就是現在藍田縣城田家丙中學校園內;四是河北易縣東南的荊軻墓,位於一座山嶺上,山腳下就是一個叫荊軻村的小山村。
為什麼荊軻墓有如此之多呢?據有關資料說:當年秦王被荊軻用劍刺殺後,為儆戒敢於反秦者,遂將這位“天下第一劍客”的屍體剁成肉醬,分埋於所轄各地。“安居村有荊軻墓”一說,雖然實地考察無果,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如依有關資料所推論,荊軻死後屍體分埋於全國各地,而當時的安居村,也像全國有荊軻墓的地方一樣,修建了一座荊軻墓,也在情理之中。隻是這座建於秦時的古墓,不知什麼時候,也不知什麼原因在人們視線中消失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