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村的城隍廟,坐落在村東北的石崖上,離山腳約40米高,廟前是一丈多高的石岸,石岸上有數塊石條分外突出。據說,當初建廟時,原本要修一座石梯,供香客上下,突出的石條即是連接之處。但不知何因,廟建起來了,而石梯卻遲遲沒有築起,人們隻好從東西兩側繞道而上。城隍廟門框上有一塊匾額,雕刻著“幽明監察”四個大字。此廟年久失修,現在大部分已經坍塌,因廟中石碑被毀,創建年代也無從考究,但從現存風格和建材看,牆磚形體碩大,鬥拱尺寸較小,木質浮雕精致,最遲也為明代建築。廟雖殘破,香火卻長年不斷。
如果說廟宇多是三王村富裕的象征,這裏的鐵業更反映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這個村由於地處潞澤兩州的交通要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一條車馬古道成為連接萬裏蔭城與中原、兩廣乃至中亞地區的唯一通道。明清時,小小的山村鐵匠鋪竟有六家,村中大多數壯勞力,從事打鐵行當。於是,有了車馬大店,養有騾馬,備有鞍馱,專供客商雇用,從事鐵貨購銷販運。客商南來北往,山道車水馬龍,山村鐵錘叮當,百姓安居樂業,王家大院就是那個時期的佼佼者。
王家大院,坐落於一條溝壑之上,石頭作基,青磚砌牆,用石頭券起來的高大門洞,既是唯一的進出通道,又是下雨排洪的主要泄口。門洞上裝有厚重的木門。晚上木門一關,用粗大的門栓拴上,外人根本無法進去。門洞上還築有閣樓,專供看門人守護居住。大院是七座磚木結構的兩層高樓,牆體堅固,磚雕石刻,裝飾精美,格外高貴典雅。前院正中,有一圓形團龍磚雕,高約一米,西北角有一旁門,門上鑲嵌著“清風韻”三個磚雕大字。出旁門即是花園,曲徑亭台,依山就勢,青鬆翠柏,芳草萋萋,足見主人的閑情雅趣。屋背後牆上,有多處裝有拴馬鐵環,應該是專供運銷鐵貨的馬幫在此歇腳時拴馬之用,看上去十分有氣勢。
在王家大院的左前方,還有一處建築考究的古宅院,也是靠經營鐵貨發家的一戶殷實人家。南北兩幢樓房,東是街門,西是更鋪,專供巡夜打更人居住。院後有一廢棄步窯,據村人講,明朝時,該家曾雇工在此打過煤窯,每往上挖一升石渣,給一枚小錢,但終究沒能挖出煤來,才使家道中落。
近些年來,由於地質結構變化,三王村部分地帶出現了嚴重的裂縫、地鼓現象,成為省定的極易發生山體滑坡的地質災害重點監測村。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長治縣委、縣政府做出三王村整體搬遷的決定。2009年夏,全村83戶345人全部搬遷到縣城居住,成為長治縣曆史上第一個因地質災害被整體搬遷的村莊。
村裏的人走了,曾經的高門大宅紛紛落鎖,這個千年小山村變得空曠寂靜。然而,這裏的廟不會走,這裏的宅不會走,這裏的古樹也不會走,它高高仰起的樹枝,俯視著村裏的一草一木,見證著村裏古往今來發生的所有故事,在那裏永久地守候著過去、現在,也在守候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