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平凡的人,用一生的時間,寫了一部神奇的書:

書以菜根為名,400條語錄形似一部小品文,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齊家,人世中的大道幾乎無所不包。它稱得上是文壇上的奇跡,那最長不超過三行字的家常話,帶給我們的卻是另一個美麗的世界:它充滿了哲學的思辨,充滿了禪的詩情畫意、儒家的為人哲理、道家的處世思想,還有佛家既入世又出世的修身之道。

當我們處身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城市喧囂,身心與日俱增變得焦躁不安以至於一天天心慌失眠時,它仿佛一汪清泉,滌去我們心中的焦躁;它又如一縷清風,吹去我們心中的煩惱。

——這本書就是《菜根譚》。這個人就是洪應明。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大約生活在內憂外患漸現端倪的明朝萬曆年間。史料上關於他的事跡沒有太多記載,然而,他的曠世之作《菜根譚》卻透著禪的意蘊,藏著道的機鋒、儒的世事,讀後使人氤氳蒙蔽的心靈豁然開朗。

洪應明說:“自老視少,可以消奔馳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人才能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那些不能向內觀照,一味地向外追逐名利的人,則永遠生活在空虛與煩惱之中,“一場閑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反之,隻要擁有平常心,“寵辱不驚,閑看庭外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就能做到心靜如水、不為利害所動,進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坦然境界。

宋人汪信民說:“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明人孔兼稱:“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曆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讀懂了《菜根譚》,體會出人生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急雨斜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在處世方麵,孔子的觀點是:“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把本領收起來放入懷裏,指退隱)”。像這種富於變通的處世方法在《菜根譚》裏無所不在。諸如:“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末世)當方圓並用”;“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隱逸林中無榮辱,道義路上無炎涼”;“進步處便思退步,著手時先伺放手”。靈活機動,隨機應變才是智者的做派。

然而,人的欲望大得可以吞下天地,有誰能甘心過一碟菜根的生活。但是,孔子認為有理想、有誌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們“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洪應明也說:“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必苦心換得樂來。”君子憂道不憂貧,菜根事小,求道事大。能否啃下菜根,是檢驗一個人可否成就大業的基本氣候。

一部《菜根譚》,道盡了世間的冷暖,納盡了人間萬象。

此次編譯,我們根據內容將全文分為修身篇、勸學篇、處世篇、經世篇、治家篇、出世篇、養生篇七部分,近400餘則。每一則格言都添加標題,配有注釋、譯文、解讀,方便閱讀。在解讀部分,我們用中華古典人物故事來解讀原文,力求廣大讀者對每一條名言加深理解,加強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由於時間倉促,書中難免謬誤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原文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譯文想成為擁有優良品德的人,那就要像真金不怕火煉一樣,經受種種艱難困苦的磨煉;想建一番驚天動地的功業,那就要像每天走在薄冰上一樣,戰戰兢兢,時刻小心。

解讀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無論身處什麼時代,要想成為卓越傑出的人才,都需要有堅毅頑強的品格,超人的耐性;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更需要有百折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與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放眼看去,古今中外品德高尚、成就大事業者,無不經艱難困苦錘煉。兢兢業業,以如走在薄冰上的謹慎態度自律與做事,方成就大業。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30年時間,走遍中國大江南北,采集標本。馬克思寫《資本論》用40年時間。司馬遷身經酷刑,寫出《史記》。諾貝爾經過8年煎熬,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不受鄰居歡迎,堅持研製無煙炸藥。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研究培育雜交水稻,亦是克服無數困難方才成功。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研究著書,離不開堅毅的精神與時刻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