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河非河 靜園不靜
如果不是夜遊海河聽天津人介紹,我還真不知道,原來海河已經不通大海了。天津和塘沽之間有個二道閘,閘上是蓄水防鹹的淡水,閘下才是通航渤海的河道。天津人說,咱們海河的水都是引灤入津買來的,所以不能讓它流到大海裏去啊。我於是明白,海河現在其實就是個水庫,夜遊海河其實也就是在公園的池塘裏戲水。
在天津還去了靜園。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後,最初來天津住在張園,後來就搬到了靜園。靜園原名乾園,溥儀改名是取“靜以養吾浩然之氣”的意思,但《我的前半生》卻透露,他其實是取“靜觀變化、靜待時機”的意思。後來的曆史證明,靜園的確不靜:先是文繡離婚,溥儀貶庶,後是倭人持餌,溥儀夜奔,真是風雲動蕩的人間故事。
海河非河,靜園不靜,這八個有點反諷意味的字就一直印在我行走天津的腦海裏。
打開天津的旅遊地圖,會發現名人故居比比皆是。李叔同、梁啟超、馬連良、張學良、馮國璋、段祺瑞……隻是這些故居多半被企事業單位所占用,人們隻能在院外看一看外觀,然後再瞅瞅曆史風貌建築的銘牌。馬連良故居所在的疙瘩樓,有兩個門洞已經成了私房菜館,而最主要的樓身則貼滿了碎瓷片,門外也堆滿了古代雕塑和瓷器,還有一輛貼滿碎瓷片的吉普車,看上去是密不透風的普普藝術,而樓頂卻掛著“奢侈品博物館”的招牌。
還去了兩個少有人去的地方。廣東會館,現在掛了戲曲博物館的牌子,在老城區鼓樓的東南角。兩進院落沒什麼可看,戲曲陳列也內容寥寥,倒是戲台上一群老年票友的咿呀彈唱,有一種安靜沉著的美。往東是天津老城博物館,據說是馮驥才發起設立的,原本是一座老宅院。館裏有相聲表演,早場隻要10塊錢;供人參觀的三進院落比廣東會館還要簡樸,咿呀一聲推開屋門,可以聞到陳腐的油漆味道,裏麵陳列著粗樸的磚雕石雕。
兩個古舊陳腐的院落之外,是仿古的鼓樓大街,街景和店鋪都乏善可陳。街道中間安放了擠擠的茶座,用高高的欄杆圍著,大概是防範不消費的遊客落座,而北方大姐正在兜售著“豆仁張”和“桂發祥”。想起天津的老字號,好象也是此名非此意,象“狗不理”在故事裏就不是真正的狗,而是一個叫狗子的夥計。天津,有點意思。
天津之名,意為天子津渡,是說天津是一座因漕運而繁榮的城市。但時光流逝、時局變遷,它早已不再是曆史上的天津了。看著水光瀲灩、洋氣十足的海河,忽然想起延安的延河。曾經滾滾的延河水早已幹涸,前幾年據說投資了很多錢再現了“滾滾延河水”,但沒多久終究還是幹了。北方城市的局促,大概都寫在了這些幹涸的河道裏。
當然,現在的天津因為濱海新區,似乎重又有了一些底氣,天津港的存在也讓天津保有水的聯想。隻是在隔夜雨後仍幹燥飄灰的街上,總覺得它還是比不得南方城市的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