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2-3年或迎整合潮
“未來2-3年,中國大、小銀行麵臨市場壓力,兩級分化,可能迎來兼並或整合,”標準普爾評級資深董事廖強表示,由於同業業務的擴展,銀行風險傳遞的可能性增大。
9月3日,廖強在標普關於《中國信用觀察: 信用質量分化可能導致中國50大銀行呈現不同程度的抗壓性》的電話會議上做出上述分析的。
廖強表示,在宏觀經濟下行、政策性因素不確定增長、銀行表內外業務持續快速擴張的作用下,銀行業的信用呈進一步分化的趨勢。這種情況按資本實力與流動性狀況,分化尤其突出。相對小型的區域性銀行,2012年表內外的資產增速都非常快,達30%左右,這令風險快速積累。而大型銀行增長速度相對較慢。
廖強指出,同業業務的快速擴張給流動性管理帶來極大的挑戰。據標普統計,有些銀行的同業負債占比達到30%甚至50%,而隨著信用周期下行,公眾信心動搖,流動性指標會在短期發生極大的下滑,風險傳遞的可能性加大。
未來2-3年,中國50大銀行兩級分化,在市場的壓力下,整合趨勢明顯,目前小型銀行業務整合(比如同業業務)已經開始。
廖強表示,中國銀行整合非今日始,上一波從數萬家減少到三千多家,下降了90%,以政府推動為特征,現在的農村銀行、城商行都是從信用社轉型而來。
廖強表示,中國的實體經濟正在經曆3波重組浪潮:第一波從2年前開始的,出口疲軟,由於很多企業主涉及民間借貸,民間借貸成為重災區,這一波至今還在持續;第二波是製造業的產能過剩。由於製造業企業規模比出口大得多,所以一旦給銀行造成損失,打擊將比出口更大。第三波是基礎建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本身的風險。現階段政府允許以各種方式緩解地方融資平台的資金問題,比如以稅收作為還款的保障,允許發行債券等,所以這一浪潮目前還未對銀行造成衝擊。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不良率還處在極低的水平,與人們平時的認知極不相稱。“但這隻是時間的錯位,”廖強不客氣地說。
報告指出,未來銀行的盈利將受到三重壓力:信貸成本攀升,利差收窄,以及非利息收入壓力增加。廖強預計全年淨息差下降1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