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心靈感應
探索·發現
作者:李梅
心靈感應被認為是人類的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特殊能力,某些訊息可以通過普通感官之外的途徑傳到其他人的大腦中。
植物是沒有大腦的,那麼植物這種相對低等的生物是否能與人類進行情感溝通?某些植物之間是否也可以“心心相印”?這些聽起來有些異想天開的設想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而一些相關試驗的結果似乎表明:人類居然可以與植物進行心靈溝通。
探究植物情感
關於“植物有感情”這一觀念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848年,德國的實驗心理學家費克納提出了植物有感情的觀點,他認為通過與植物交談,給予植物關注、愛撫等,可以促使植物更健康地生長。
1900年,印度科學家博斯通過對植物進行了一係列相關實驗後發現,每株植物以及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敏感的神經係統,它們對打擊所作出的痙攣反應跟人類的肌肉非常相似。此外,博斯還相信植物在輕快的音樂聲中生長更迅捷,而在噪音中生長較緩慢。通過分析植物在不同環境中細胞膜性質的變化,他還聲稱植物能夠感知疼痛,理解感情等等。根據他的觀點,受關愛的植物與受折磨的植物發出的振動信號有著明顯區別。
1966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審訊專家巴克斯特受博斯實驗的啟發,以天南星科喜林芋屬植物為對象進行了試驗,試驗的結果令他相信植物可以與其他生物(這裏特指人類)進行交流。他將測謊儀的電極綁在喜林芋的葉片上,希望測出水從根部上升到葉片的速度。結果他驚奇地發現,當水從根部徐徐上升時,儀器上顯示出電壓漸漸下降,測謊儀畫出的圖形則呈急劇上升的曲線,其形狀竟與人激動時的曲線圖形極為相似。
之後又有一些有意思的相關實驗,比如說測出植物會因疼痛而“哭泣”,會被恐怖景象嚇得“目瞪口呆”以至“說”不出話來,會以發出歎息來回應對它的突然大聲嗬斥。有些“膽小”植物的葉子因為受到驚嚇,不能很快從根部補充水分而導致失水枯萎發黃。科學家由此推斷:植物在不良環境下生長,會產生程度不同的惡果,從而建議我們與植物溝通時要創造一個優雅舒適的環境,絕對不能向它們發送恐慌的聲音、影像或者突然對其“訓斥”,以免植物情緒紊亂,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甚至導致其早衰。
植物也愛甜言蜜語
對於人類給予的美好情誼與特別關懷,植物似乎同樣可以感知。美國一位名叫奧克蘭·威妮的女士,從公園裏摘回2片相似的虎耳草葉子,她每天早上起床後都要看看那片放在床頭櫃上的葉子,希望它繼續活著;而對另一片放在起居室裏的葉子根本不予理睬。一段時間後,她不聞不問的那片葉子萎縮變黃,開始幹枯;可是獲得特別關注的那片葉子不但活著,而且就像剛從公園裏摘下來時一樣新鮮。
此外,當植物感受到外界刺激時,不論是正麵還是負麵的,它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有科學家將植物與人溝通或對外界感應傳出的能量,用微電波引導出來,再把微電波轉譯成聲音,結果發現:茄子缺水時會發出微弱的呻吟;向日葵獲得灌溉與日照時,會發出歡快的聲音。加拿大的生物學家還發現,用讚美與歡樂等詞語錄製成能量集中、頻率較高的語言來與萵苣溝通,即使交流的時間很短,這些受過讚美,感到快樂的萵苣,明顯比一般萵苣發芽早、長勢好。
植物之間也能進行訊息的交流。比如,楊樹、槭樹和橡樹等植物在被昆蟲啃食後,不但自身會分泌一些動物不能食用的丹寧,連附近未受傷的樹木葉片中的丹寧濃度(丹寧,又稱鞣酸類物質,是具有鞣皮性的植物成分,結構複雜,鞣皮作用的主體是多價酚)也以同樣的比例增加了。受傷的樹木似乎以某種方式向其他樹木發出了警報。
盡管有反對者認為植物沒有人類那樣複雜的神經感知係統,因而沒有能力感知人類的情感或意圖。雖然關於植物是否能與人類溝通,目前尚無定論,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但是善待每一株植物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地球是萬物的家園,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人類才能擁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