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開工典禮的客人們也痛快地說:“你們需要什麼,就張口吧!”
一座共青團化工廠就在這種令人激動的情景中,向人們宣告了自己的誕生。
青年創業者們就在這種窮困的狀況下,開始了新的戰鬥的裏程。
勞動
顯然,這是一個小廠、窮廠,還像一個初生的嬰兒。可是,它對周圍的年輕人卻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共青團化工廠剛成立不到一個星期,有五個十七八歲的姑娘——王國英、胡聰玲、何婉珍、張妙玲、鄧遵遈,一參觀罷小廠,就嚷著非要來不可。郤燕琴帶著試探的口吻對她們說:“我們辦廠不能沒有理想,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工人。這兒條件太差,太窮,當下沒有任何報酬,你們願意來嗎?”
沒想到,五個小姑娘不約而同地說:“你們能行,我們為啥不行!你們圖著當一個工人,我們還圖著共產主義理想哩!”
第二天,天剛亮,五個小姑娘就瞞著父母,上班了。
相隔不到一個星期,友誼社又有兩個青年社員孫光榮和文俊傑,也背著饃來了。孫光榮來的那陣,還被父親連打帶罵,拿起磚頭砸,他還是來了。不久,又有一個從小被父親嬌慣、在家養病的學生李寶森,也背著鋪蓋來了。不久,又有一個農村姑娘宋文英,三番五次向社支書請求,也興高采烈地來了。不久,又有一個被爺爺嬌慣得特別淘氣的姑娘仙瑞雪,也被姑姑親自送到廠裏來了。人們發現,這是個窮廠子,也是一個鍛煉年輕人的小熔爐哩!
現在,共青團化工廠已有十三個姑娘和小夥子了。起初,沒有鍋灶,他們從家裏帶饃。沒有房子,姑娘們白天上班,晚上回自己家裏睡覺。小夥子們上晚班,白天到鐵路旁邊的樹陰下歇晌。沒有鍾表,那火車的汽笛聲不就是挺準的上下班的信號嗎!沒有原料,他們用人家工廠的廢硫酸、鐵末和下腳料。沒有運輸工具,他們在人家下班的時候,借車子半夜拉料,或者就幹脆用自己的脊背背回來。沒有試驗工具,他們就暫借西安二十五中的儀器用著。不懂技術,他們就背上行李,到外廠去學習。他們互教互學,誰知道的多,誰就是先生,就這樣還辦起了一個業餘學校哩!
這些在新中國長大的年輕人,給自己選擇了一條勞動者的路,創業者的路。生活對於他們,艱苦而又愉快,幸運而又困難。他們中間多一半是初中和高中學生,是很少知道生活甘苦的小知識分子。起初,他們並不是一下子就習慣勞動生活的。你看,那位小夥子,拉著廢硫酸從西安大街走過的時候,總是低著個頭,拉著架子車從母校走過的時候,總是漲紅著臉。那位小姑娘,隻是在夜晚才肯出去扛料,拉木板也專門找僻靜的小巷走,碰著熟人多麼難為情啊。他們中間許多人還是第一次脫掉鞋襪,迎著風雨去背磚,第一次站在爐火麵前,整天攪拌著硫酸亞鐵,第一次睡在露天地裏,感受夜風的吹打哩!有多少個夜晚,他們中間有人暗自哭泣,想到一天隻跟廢硫酸和鐵末打交道,隻和爛盆盆罐罐做伴,就有些灰心了。又有多少個夜晚,有人捫心自問:我的青春就這麼度過嗎?難道真的就在這窮廠子待一輩子,我不是完全可以去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嗎?可是,年輕人,你想像中的轟轟烈烈的事業是什麼呢?就在你用雙手第一次生產出精製的氯化鈉的時候,你不已在實現著自己的理想嗎?當你用自己的智慧第一次製作出硫酸亞鐵的時候,你已開始做著轟轟烈烈的事業了!
這些年輕的小夥子和姑娘們,在實際勞動的生活中,不時地反問自己,責問自己,每一個人的心靈都經曆了一番不平常的思索,經曆了一些可貴的變革。漸漸地,他們發現,用自己勞動得來的果實比什麼都要珍貴。漸漸地,他們不但在理智上,而且在感情上,認識自己走的路對了。於是,他們開始挺著胸脯走路了,為自己選擇的事業感到自豪了。本來,許多大廠需要人,他們可以在那裏找到合適的崗位,可是他們有的不去,有的辭退了。不管父母怎樣勸說,天一亮,他們仍然走進自己的窮廠子,投入緊張的勞動裏了。不久,他們買了鍋,起了灶,每個人輪著當炊事員。他們又感受到一種快樂——自己做出來的飯吃起來就是香嘛!
然而,路遙知馬力,真正的考驗還在前麵等著他們呢!
一個月以後,他們從草屋搬進了農業社給他們騰出來的五間鴨房裏。鴨子住過的房子很潮濕,還有許多馬蜂窩,一不留意,馬蜂逞凶,把幾個姑娘的脖項都蜇得腫起來了。然而,這裏的條件比那間草屋好得多了。他們生產勁頭很大,熱情很高。可是不久,忽然發現,工廠服務方向不明,生產盲目,加上缺乏供銷經驗,大批的氯化鈉堆積起來,推銷不出去了。這時候,大夥兒吵嚷開了,生產秩序亂了,情緒也低落了,個別人也不聽廠長的話了。有人還埋怨說:廠剛辦起來,就耍麻達,以後該怎麼辦?咱的廠長是怎麼領導的麼!
郤燕琴苦惱了。她也責備自己。一個廠長要管生產、技術,又要管供銷、計劃,還要管大夥兒的思想、生活。誰這幾天思想情緒不對頭,得去談談。誰和誰吵了嘴,得去勸架。生產技術有了差錯,得馬上研究解決。以至饃沒有蒸熟,還得親自動手添火重蒸呢。當個廠長可真難啊!
她急得眼裏閃著淚花,跑到區團委拿主意去了……
攻堅
一個大熱天,中共阿房區委杜書記騎著自行車,和團委馬書記到廠裏來了。這時候,郤燕琴、劉同庭和夥伴們正為工廠的前途發熬煎哩。一雙雙愁苦不安的眼睛,望著兩位書記。杜書記帶著疼愛的心情說:“沒有辦廠經驗,辦辦就有經驗了嘛。小廠就用小辦法,人窮就找窮竅門。工業、農業和人民生活需要啥化工產品,你們就為它們服務嘛……”
杜書記的話好像一把鑰匙。郤燕琴和夥伴們馬上跑工廠,跑農業社,拉關係,搞協作。不久,產品推銷得一幹二淨,生產門路大大地打開了。許多大工廠找他們交涉這,商量那,簡直使這個小廠應接不暇。他們最先和新西北印染廠訂了合同,開始生產燒堿了。
可是,燒堿是什麼樣子,誰見過?誰懂得生產方法呢?劉同庭、孫光榮和文俊傑背著鋪蓋到違河化工廠學技術去了。他們回來以後,一連試驗了三次,燒出來的堿都是綠色的,失敗了。什麼原因?一個說鍋不淨,一個說盆有油,可是洗淨了還是不行。他們翻書本,看雜誌,一本,兩本,尋找方法。迷信書本的人,總是固執自己的意見:麵灰生產不出燒堿來——書本上明明寫的用塊灰生產麼。實際操作的人說:為什麼用塊灰可以,用麵灰就不行呢?他們爭論不休,試驗擱下了。
一個星期六晚上,夥伴們休假回家了。劉同庭躺在鴨房床上,怎麼也睡不著。為了蓋燒堿工棚,他從棚頂跌下來,兩腿還在陣陣作痛,而且渾身發冷。八月天,披著夥伴的呢子衣服,身上還打冷戰。可是,更使他心裏作痛的是生產不出燒堿來。他輾轉反側,想來想去:難道麵灰真生產不出燒堿嗎?那買的五噸麵灰不是浪費嗎?和人家訂的合同再拖,會拖累人家生產,也會拖垮自己廠的威信嘛!不,要幹,一定要拿出奪取碉堡的勇氣,打破這道技術關,不然怎麼像一個共青團員呢!於是,半夜,他爬起來,忘記了傷疼,試驗開了。按著違河化工廠老師傅的指點,他慢慢加大了麵灰量,一直試驗到深夜。星期日,他又繼續幹,同時用燒杯、瓷缸和小鍋三種工具試驗。夜又深了,已兩三點鍾了,他腰腿酸疼得很厲害,可是試驗卻有了一線希望,燒堿呈現出一種引人喜愛的蛋黃色。他不放心,要是顏色變了呢?
為了觀察方便,他把燒杯搬在床頭,把小鍋放在桌下,把瓷缸放在床底,於是躺在床上,用手電筒,過一陣,照看一下,一直到天麻麻亮的時候,發現燒堿沒有變質,他才含著微笑入睡了。
燒堿試驗成功了。隨即就大批大批地投入生產。一次攻堅戰勝利了。
郤燕琴、劉同庭和夥伴們,就以這種攻堅精神,經過三個月的苦戰巧幹,又修建起一座大型硫酸塔,試驗成功了許多新產品,有力地支援了大工廠和農業生產的需要。一連串的勝利,使這座小廠迅速地成長起來。可是,隻憑這夥年輕人,沒有周圍許多老大哥廠無私的幫忙,能發展得這麼快嗎?
你看,中央化工部西安供銷辦事處和化工廠是鄰居,牛主任和陳書記一有空,就來看這夥年輕人。發現他們住著潮濕的鴨房,就叫他們搬到辦事處大樓上去住。發現他們吃飯有困難,就叫到辦事處去搭夥。住房不要房錢,用電不要電錢,吃辦事處養的豬,吃辦事處種的萊,待他們同親弟妹一樣。辦事處還及時解決了他們生產所需要的硫酸、土堿、石灰、電動機和鼓風機,還從銅川給他們解決了兩套硫酸塔,從蘭州給他們調撥了三十噸硫酸礦。當然,這要給辦事處增加許多麻煩,可是,牛主任和陳書記卻心甘情願。他倆還帶著幹部們,經常到化工廠參加義務勞動,和年輕人一起燒火、刷鍋、攪拌和拉水。一次,當幾個年輕人冒雨去辦事處倉庫拉墊木的時候,陳書記從樓上到樓下,跑著給每個人找雨衣,還把自己給女兒剛買的最時髦的玻璃雨衣,披在了小姑娘張妙玲的身上。張妙玲怎麼也不願意穿,陳書記不答應,非要叫穿上不可。可是,小姑娘扛木頭的時候,沒留意雨衣上戳了幾個窟窿,她難過地哭了。陳書記卻笑著走過來說:“哭啥子,一件雨衣爛就爛了麼!”夜晚,牛主任、陳書記還常和他們坐在一起講故事,講革命是怎麼從山溝裏殺出來的,講黨怎麼領導人民從長征中走過來,又怎麼領導人民取得了今天的勝利。
這一切為了什麼呢?牛主任感慨地說:“這是一些可愛的年輕人,這個小廠是一株幼芽,得像撫育樹苗那樣,給他們鬆土、澆水,把這座小廠扶植起來呀!”
這兩位老共產黨人,很珍愛青年人身上的創業精神。郤燕琴和夥伴們,很尊敬老共產黨人身上那種高尚的道德風格。這是我們時代老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關係,是大機關和小工廠的關係,是真摯的動人的互助互愛的關係嗬!
榮譽
創業的路不是平坦的,走一步就有一步困難,走一步就有一步代價,走一步就必須付出一步的血汗來。
青年創業者們和革命事業所走的路一樣,在不斷的勞動實踐中,在和困難不斷的鬥爭中,一天天前進,一天天成長,一天天壯大起來了。他們不怕小,不怕窮,小和窮助長了革命誌氣,小和窮鼓舞了幹勁,使他們敢於嚐試,敢於進攻,敢於做前人所沒做過的事業。窮棒子創新精神,使這座小廠受到人們的稱道,贏得了榮譽。
一個光榮的時刻,當郤燕琴乘著東去的列車,代表共青團化工廠出席全國第二次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的時候,心裏激動極了。她做夢也沒想到,一個普普通通的休學姑娘,今天竟然和英雄們一起,就要到首都去。她做夢也沒想到,一個憑著兩口鐵鍋起家的小小化工廠,竟然會引起全國的注視,得到黨這麼多的關懷、獎勵和榮譽。她想:我沒啥了不起,我們廠也沒做出啥驚天動地的事,和全國許多先進廠比起來又算得了啥呢!因此,這位小小的共青團化工廠廠長,從北京回來以後,幹勁更大,雄心更壯,她決心和夥伴們一起,把自己的廠辦得更符合人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