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氣急,忙說:“周天子初封:公、侯、伯、子、男,寡人是天子敕封的公爵,楚人位不過子爵,根本就是末等,自封為王,算不得真王!”
成王大怒,喝道:“既然寡人不是真王,誰叫你請寡人來的?你不是依仗著寡人的名望嗎?”
宋襄公愣了一愣,無語以對。
成王冷笑一聲:“我楚稱王,已曆三代,擁有江淮河漢,地方千裏,又得惠王親封為南方諸侯之首,得以鎮守南疆,誰的功德最大?”
襄公頓時傻了眼,惱羞成怒:“不要仗勢欺人!今日眾多諸侯在此,容不得你楚人耍橫!”
成王“哼”了一聲,鬥勃突然站起身來,解開外袍,露出一身戎裝,眾人一驚!子玉乘勢喊道:“各位賢侯,你們是為襄公而來,還是為楚王而來的?”
鄭文公、蔡莊公、曹共公都是一心向楚,自然齊聲附和;“我們都是為楚王而來的!”陳、許二侯見風向已轉,不敢得罪楚人,連忙也說:“我們也是為楚王而來!”
楚成王哈哈大笑,問襄公道:“你還有啥話說?”
宋襄公雙眼瞪得如牛一般,眼看自己一番籌謀,偏偏楚蠻插一杠杠,氣不打一處來,恨恨地說:“楚蠻子,你不要忘了,今天是在宋國的盂邑,不是在你楚國的郢都!”
成王又是一聲冷笑冷笑,鬥勃一箭步上去,緊緊地擒住了襄公,子玉掏出一麵小旗,向壇下揮了一揮,轉眼無數旁觀的人群,脫下外衣,露出了明晃晃的鎧甲,原來都是楚兵楚將所扮,手執利刃,一齊湧上壇來,為首的正是蒍呂臣和鬥班二將!
襄公極力掙紮著,但他怎是年輕力壯,文武兼備的鬥勃對手呢?鬥勃是鬥斑之子,字子上,習武兼文,雙手如鉗,兩臂似箍,牢牢地抓住他,動也難動。公子目夷見事情突變,悄悄逃離,直奔宋都睢陽去了。
成王含笑,坐上了盟主的位置,七國諸侯也被眼前的突變驚得目瞪口呆,隻得與楚歃血為盟。隨即,楚軍押著宋襄公,直撲宋都睢陽城。
宋國也是個人才濟濟的國度,公子目夷,字子魚,素有賢名,同時還有司馬公孫固、公子蕩、向訾守、華秀老等一斑文臣武將,都具有戰略頭腦。見公子目魚逃歸,襄公被劫,立即公推目夷暫代國君之職,責令三軍用命,把都城各門,守得如鐵桶一般,軍民加緊備戰,應對楚軍來伐。
各方剛剛安排就緒,楚軍已兵臨誠下了,片刻間便把四門圍了個水泄不透。為首一員戰將正是鬥勃。提馬走到城下,大聲喊道:“宋國的軍民聽著,你們的國君就在我楚人的手上,趕快開城投降,不然就殺了你們的國君!”
公孫固走上城頭,縱眼一看,見楚軍雖然來勢洶洶,卻無大戰或決戰的跡象,而戰車最多不過數百乘。看來楚人是想以襄公為籌碼,脅迫宋國臣民,俯首稱臣而已。於是,他心裏有了底。便說:“敝國得天地護佑,社稷神靈,已經另立新主。爾等願殺願剮隨你們吧!至於要我國人投降,請你們不要妄想!”
鬥勃見城門守將說話不軟不硬,知道遇上了對手。有意說道:“宋乃禮儀之邦,聲名播於諸侯。而今舊主還在,又立新主,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公孫固見楚將吐語不俗,知道也是個人才,隻得又斟詞酌句,把話說得更加得體:“立君當為社稷。先君失察,社稷蒙羞,國人豈能不以社稷為重嗎?今立新君,正是宗廟延祚,更不給他人當作籌碼,又有何不可呢?”
鬥勃文武兼修,深諳治國之道,這幾句話足以說明,宋國的一班群臣絕不是泛泛之輩了。於是又說:“如此說來,在下若把宋君還歸貴國,貴國不感楚恩嗎?”
公孫固:“前君被執,已經辱國,雖然歸國,也不可仍然為君。還與不還,悉聽尊便!”
鬥勃冷笑一聲:“好!本將軍即將這個廢君斬殺於你國都城下!”
襄公一聽,嚇得冷汗如雨,大聲喝道:“公孫司馬!難道你真要陷孤家身首異處,死在宋國臣民眼下嗎,你不怕落千秋罵名?”
公孫固一驚!麵如潑血,無言以對!
鬥勃哈哈大笑,責令薳呂臣和鬥班二將紮營城外,匆匆去見成王。成王與子玉紮營三十裏外,作為後應。鬥勃見了成王,便歎道:“宋國有一幫賢臣治理,服宋難了!”
成王忙說:“寡人久聞公子目夷的賢名,不知還有何人?”
鬥勃:“微臣兵臨宋都,司馬公孫固為都城守將。此人出口不凡,沉穩不驚,看來也不是個等閑之輩呢!”
成王心中不悅,即說:“那就傳令三軍,攻破睢陽,拿了這一邦君臣,看他還有何能?”
“大王,不可。”子玉忙說,“宋人既然處變不驚,定然做好了應戰的準備。況且有子魚之賢,司馬公孫之才,城池高固,此戰未必獲勝。”
成王怒道:“那就先斬殺了宋襄公,而後聯合諸侯,共同伐宋!”
鬥勃躬身說:“宋襄公已是廢人一個,宋國臣民已立新君,殺了有何益呢?”
子玉略一沉思,便說:“臣以為,還不如把襄公放了,撤兵回國。君王以為何呢?”
成王聽子玉一語,似有所悟,問道:“愛卿有何高見?”
子玉:“當初襄公倡盟的時候,原本就是劫後再放,以顯我楚聲威。現在看來,放了襄公更是上策了!”
鬥勃接道:“妙!常言一國無二主,現在襄公歸國,等於宋人接過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我楚隻須靜觀其變了!”
成王點了點頭:“嗯,好!如此以來,既顯示了我楚的大度,又把這個麻煩丟給了宋人,就等著看最後的好戲吧!”
於是,成王傳令釋放了宋襄公,並派人送至睢陽城下。即日,撤兵回楚。
宋襄公如喪家之犬,匆忙回到宋都。公孫固見楚人果然放了宋君,心中已經明白了楚人的用心,急急去找公子目夷。目夷果然賢明,為了不使產生內亂,即扶襄公重登君位,自己仍盡心輔佐,維護了國家暫時的穩定。
齊魯二國,本不願參加盂地盟會,特別是魯公,是周公旦的後人,素稱禮義之邦,魯嫠公最對楚人瞧不上眼,認為是個隻講武力,不講信義的國度。盂地盟會後,楚成王依子玉之計,把盟會中奪得數車物資、糧草獻魯,又釋放了宋公,派專使請魯公赴盂地會盟,魯公隻得順坡下驢,放下成見,於楚成王結成盟邦。楚人再度贏得了諸侯,聲名重震。
然而,宋襄公並不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賢明君主。他費盡心血,指望一舉登上盟主寶座,明明看到擺在麵前的第一把交椅,卻被楚成王攪黃了,自己忙了半天,卻給別人做了嫁衣裳,還被楚人劫獲,顏麵丟盡,差一點死在自己的國門之前!這口氣無論如何難以咽下!他以為,對於這種不講信譽的國度,必須高舉仁義大旗,以正義討伐不義。於是他把宋國的軍隊重新整合,自為主帥,公孫固為副,親書“仁義”二字,繡在大旗之上,以號令全軍,為正義而戰。但是,矛頭直指楚國,他也明知遠非敵手,而深恨鄭文公不該力助楚人。憑宋國的國力,進攻鄭國還有決勝的把握,而且可以教訓鄭文公,打擊楚人的勢力。
宋、鄭互鄰,其間有惠河、濟河、渦河相隔。不幾日,鄭文公又到楚國朝見成王,力舉成王做天下盟主。消息很快傳到宋國,襄公大怒,稱鄭文公小人也!即刻傾全國之兵四百餘乘伐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