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李世民明經(1 / 1)

有目共睹,中國5刪年文明,2000年封建,500位皇帝,其封建社會之長、皇帝之多。在人類曆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皇帝多,是好事還是壞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難以定論。但論及有無“明帝”,誰最“開明”?答案無疑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元月23日降生,20歲舉兵反隋,27歲登基為帝,52歲去世。他的一生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短暫的瞬間,但他卻是那個時代的偉人。20世紀的一代偉人毛澤東曾評點過眾多帝王,唯獨對李世民極力稱讚,認為他是“開明君主,聰明一世。”中國曆史也恰恰支持這一觀點。

中國大唐是當時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是中國封建製度最為強盛的時期。而這一切文明成果,都與李世民密不可分。沒有李世民的開明政治,就沒有“貞觀之治”;沒有“貞觀之治”,就沒有大唐的輝煌。因此,我們在談及大唐盛世和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時,理所當然要談到李世民。

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其開明之處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其一,他提出著名的“三鏡說”,即“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弊,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表現出其開闊的個人胸襟。

其二,在臨朝執政方麵,他有四個特點,即“平定四方,用懷柔政策;勤於朝政,虛心納諫;君臣關係,推心置腹;閑暇之餘,孜孜學習。”充分展示其開明的行政作風和人格魅力。

其三,在君民關係方麵,他深知“民猶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上台便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不僅是一位理論家,更是一位實幹家。他的“開明”政治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在行動上。以納諫為例,他不像以往君主那樣追求納諫的形式,而是付諸以實際行動,說到做到,堪稱古代求諫納諫的典範,而且至今仍是具有現實意義。

縱觀本書,有以下幾大特點本書把李世民“明經”置於故事情節中,以事說經,以經串事,有骨有肉,有點有評,層層突破,並提出作者自己的見解,既弄清李世民“明經”的來龍去脈,又完整掌握李世民“明經”的精髓。

本書多層次、多側麵、全方位、寬領域剖析李世民明經,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應有盡有,並力求涵蓋其一生。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倘要論文,要顧及全人。

本書在通俗化、普及化與可讀性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它沒有“八股氣”和“經院氣”,能不引用史籍原文,則不引原文,而盡可能把原文譯成白話文,力求雅俗共賞。

李世民“明經”,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很複雜的藝術。隻要我們認真琢磨、推敲、領悟,並把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對任何人都有裨益。

實際上,李世民“明經”並非一本書所能窮盡,至今仍是一個新課題。本書所進行的探討,所作出的提煉,也隻是嚐試性的,一家之言。至於正確與否,尚需實踐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