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與非書之間碑帖及出版(1 / 1)

書與非書之間碑帖及出版

專題

前人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件和隆重慶典等,會把文學作品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後,就成了碑帖。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是一種既有文化曆史內涵,又包含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的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或石上彙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後來,這些碑帖(拓本)就成為後人學習書法的一種工具,或是作為曆史資料甚至是藝術品被妥善收藏。

因此,碑帖的出版,讓原本比較私有的公私藏品得以走出“閨閣”,呈現在世人麵前。通過碑帖的字裏行間,人們在領略古人飛揚恣肆的墨跡之餘,亦有機會一探曆史因緣,感受先人氣勢。因此,碑帖似乎是站在書與非書之間——它已不僅是單純的出版物,同時也承載了藝術品的屬性。跨越單純的出版範疇,碑帖的出版有哪些不同之處?何為優秀的碑帖?讀者如何鑒別碑帖的好壞?碑帖出版的現狀和前景如何?專題中將呈現出版社、讀者、書法家三方的觀點,以期引導您更深入地了解碑帖出版,並為優秀的碑帖出版物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