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越、古、朝等國的社會主義(2 / 3)

第二階段(1964—1970),在總結前幾年教訓的基礎上,古巴領導人認為,該國不具備在短時期內改變畸形單一經濟結構的條件,在1964年提出,古巴發展經濟的相對優勢,是要集中力量發展蔗糖生產,為今後的工業化積累資金。同時,古巴接受了蘇聯的“國際分工論”,決定主要麵向蘇聯這個大市場,用糖換取生產資料和人民生活必需品,並同蘇聯簽訂了長期易貨協議。與此同時,在以格瓦拉為代表的“左”的經濟建設思想指導下,開始推行一套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過激政策措施,而且愈演愈烈。1968年3月,古巴政府宣布發動“革命攻勢”,消滅城市中保留下來的小商品生產者、經營者,把58012戶小手工業者、小商小販統統由國家接管。急於取消商品經濟,企業管理不搞經濟核算,不計算生產成本、利潤、勞動生產率,一切生產活動由國家計劃統包統管。急於向“按需分配”過渡,居民教育、醫療、水、電一律實行免費,工廠免費供應工人午餐。提出消滅貨幣和“物質鼓勵”原則,片麵強調“自覺”和“精神鼓勵”,工廠企業取消了勞動定額和加班費,原有的規章製度形同虛設。

與此同時,這幾年經濟發展指標定得過高。本來在60年代隻有520萬噸的蔗糖生產能力,1969年實際產量為427萬噸,但卻硬把1970年的產糖指標定到1000萬噸,結果使其他產業部門受到嚴重衝擊。此外,還有許多計劃外工程上馬,打亂了資金、人力和物力使用計劃,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和混亂。高指標使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嚴重失調,國家經濟元氣大傷,宣告了“左”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破產。

第三階段(1971—1985),調整經濟政策和改革經濟體製的嚐試。60年代後期經濟建設遭受的挫折,使古巴領導人認識到,過去的做法“太理想化了”,嚴重地脫離了古巴的實際;認識到社會主義應當分為兩個階段,即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建設社會主義,目前古巴處在社會主義的第一階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發展經濟的指導方針:優先發展重工業,突出蔗糖生產,同時注意搞好與其他部門的比例關係;實現同經互會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加強同蘇聯東歐國家的專業分工合作。1972年古巴正式加入了經互會組織。按照經互會的一體化計劃,古巴的專業分工是生產蔗糖、鎳和熱帶水果。古巴經濟建設的資金、技術、原材料供應以及出口市場主要依靠蘇聯。

1975年,參照蘇聯的經濟模式,製定了改革經濟體製的計劃,決定建立新的“經濟計劃和管理體製”。其主要內容是:完善國家計劃體製;企業實行經濟核算,企業領導人對生產任務和上繳利潤負全部責任;政府通過價格、稅收、信貸、利潤等經濟手段對企業進行製約和管理,利用價格規律來調節經濟的發展;在分配方麵,強調按勞付酬,恢複勞動定額,重視物質獎勵原則,減少免費供應的項目,等等。1978年7月,政府頒布法令,允許國營企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利用業餘時間從事有報酬的勞動,有限製地恢複個體服務業,開放農貿市場,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擴大農產品流通渠道。通過這些措施,經濟秩序有所好轉。但是,這種仿照蘇聯模式建立的經濟體製,管理高度集中,計劃脫離實際,建設規模過大,追求高指標、高速度的弊端依然嚴重存在,造成經濟機製僵化,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人民生活提高緩慢。

進入80年代後,古巴再次調整經濟政策,進一步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1)收縮經濟建設的規模,強調提高經濟效益,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成本核算,建立獎金製度。(2)擴大農村自由貿易市場,允許私人在城市從事修理服務、運輸服務和建造住房等。(3)實行對外經濟關係多樣化的政策,積極擴大同西方國家的貿易,努力利用西方國家的資金和技術。1982年2月,政府頒布了聯合投資法,允許外國在古巴投資,建立合資企業。

第四階段(1986—1989),從“糾偏運動”到更大規模的改革開放。從70年代後期開始的經濟調整和局部改革,對改善經濟狀況,活躍社會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如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一樣,也出現了許多消極現象:有些企業單純追求利潤,利潤高的就多生產,利潤低的就少生產或不生產,有的為了多留利潤甚至弄虛作假;有些企業為了多發獎金,生產定額定得很低,有的工廠幾乎全體職工都超額2—3倍,影響了國家稅收和上繳利潤;商品流通領域管理混亂,投機倒把現象嚴重,出現了一些“暴發戶”,勞動者對這批“新富人”頗有怨言;“拜金主義”侵入思想文化領域,幹部貪汙受賄以及社會上的犯罪現象比以前增加,社會秩序不好,等等。諸如此類的消極現象,本來在深化改革、加強立法、完善規章製度的過程中,是不難克服的。但是,古巴領導人卻認為這是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資本主義現象”,是成千上萬的“新富人”引發的“金錢欲”正在腐蝕著人們的靈魂。為此,從1986年4月起,古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一場大規模的“糾偏運動”。具體做法是:取消農村自由市場,停止私人之間買賣住房,限製企業利潤留成和職工獎金的數量,縮小企業自主權,重新加強國家計劃對經濟單位的控製以及對意識形態領域“非社會主義思想”的批判。

開展“糾偏運動”後,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是有所好轉,但經濟形勢卻仍然相當嚴峻。1988年,城市食品供應普遍出現緊張。但是,這一時期由於“冷戰”對峙,蘇聯把古巴當作在美洲對抗美國的重要基地,不惜代價大力支持。蘇聯給古巴的無償援助占古巴國民生產總值的20—25%,經濟、軍事援助每年達50—60億美元;蘇聯以人為的高價購買古巴食糖和低價賣給古巴石油,古巴還可以把富餘的進口石油拿到國際市場上高價出賣,成為外彙收入的一大來源。這種“冷戰”對峙下的畸形經濟,掩蓋了古巴國內經濟結構和運行機製中存在的許多嚴重問題,使古巴的社會經濟生活還勉強能夠維持。

二、蘇聯東歐劇變後古巴的改革與開放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大量外援中斷,過分優惠的外貿條件不複存在,石油供應大幅度減少,外彙來源瀕於枯竭,加之美國根據“多米諾理論”以為古巴很快也會跨台,運用各種手段多方麵向古巴施加壓力,企圖一舉搞垮古巴的社會主義政權。這一切猶如泰山壓頂,使古巴遇到了建國以來最大的困難,陷入極其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古巴稱之為進入了“特殊曆史時期”,或稱“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

但是,古巴人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在古巴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麵旗幟,團結一心,“拯救國家,拯救革命,拯救社會主義”,強調社會主義和國家獨立是密切相連的。為了擺脫嚴重的經濟危機,探索鞏固、發展社會主義製度的路子,古巴逐步開始了新的開放和改革。其規模和深度遠遠超過了1986年以前的幾次改革。

首先,1991年古共四大將對外開放作為國策確定下來。1992年7月,古巴修改憲法,製定了有利於吸引外資的條文。隨後政府提出把吸收外國投資、調整外貿體製和發展旅遊業作為對外開放的三大支柱,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90—1994年,到古巴的外國遊客年均增長率為30%,旅遊收入年增長率約為36%,1994年旅遊收入達到7億美元以上。從旅遊業開始,開放很快擴展到石油、冶金、食品加工、製糖、建材、醫藥、電子、輕工業等領域,特別是吸收法國、加拿大等國的資金和技術開采石油,卓有成效。1993年產油110萬噸,初步緩解了嚴重缺油的困難。到1994年底,古巴已有650家與外國合資經營的企業,引進外資達到15億美元。

從1993年下半年起,古巴又開始實施了一係列重大的改革措施:

1.發展個體經濟。在農業領域古巴從未取消個體經濟。但在1986年“糾偏運動”後,城市的個體經濟名存實亡。1990年後有所恢複。1993年7月,政府重申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到1994年下半年,已有135個行業對個體經營開放。

2.在國營農場下麵建立農業生產合作基層組織。為克服國營農場經營不善、效益低下等問題,1993年9月,政府決定把原來占農業產值32%的國營農場縮小,成立農業生產合作基層組織,吸收農業工人自願參加,獨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樣做並不改變原有的所有製關係,目的是下放經營自主權,提高勞動生產率。到1994年下半年,糖業部下屬的全部甘蔗國營農場普遍建立了這種合作組織,總數已達1500多個。

3.下放外貿經營權。為了把對外貿易同國際市場接軌,政府決定改革國家壟斷進出口貿易的做法,國家隻控製少數重大的進出口項目,其餘由國營企業和合資企業自主經營。此外,國家還允許旅遊、采鎳、捕魚等創彙企業建立外彙自籌資金製度,這些企業可以留下部分外彙用於本企業的生產發展。

4.實行財政改革,整頓經濟秩序。由於長期以來市場商品奇缺,黑市商品價格暴漲,投機倒把盛行。為了整頓財經秩序,1994年5月,政府決定減少對虧損企業的補貼並增加預算收入,減少財政赤字,限製非法牟利,鼓勵儲蓄,提高煙酒等的價格和稅率,發行公債,征收收入累進稅,對一些以前免費的公共服務項目征稅,取消對衛生和文化領域的某些補貼等等。

5.實際持有美元合法化。過去古巴明令禁止私人持有外彙,違者要判刑。因此,國家外彙奇缺,而私人手中的大量外彙國家又拿不到。為此,1993年7月決定,允許居民持有外彙,並可到外彙商店購物;擴大外彙商店網絡,允許在銀行儲備外彙等。

6.鼓勵海外移民回國探親、投資。對過去由於種種原因離國外出的人員,古政府一直當作“革命的蛀蟲”來對待。為改善當前的困難處境,決心利用這支有相當經濟實力的力量。1994年4月,古政府同移民代表正式舉行會談,歡迎他們回國探親、觀光、投資,鼓勵他們同政府合作建立合資企業,允許他們享有任何外國企業家所享受的優惠條件。

通過近幾年的開放改革,古巴領導人的指導思想也逐步明確起來。從認為改革是在“特殊曆史時期”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逐步轉到改革是為了解放在高度集中的管理體製束縛下的生產力,調整內部經濟運行機製,發揮管理者和勞動者的創造積極性,完善社會主義製度。由於實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1993年個體經濟與合作社經濟迅速發展,部分地緩解了經濟滑坡。1994年開始扭轉了幾年來經濟連續下降的勢頭,並略有回升。特別是改革為引進外資、擴大對外貿易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古巴的國際處境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封鎖遭到了愈來愈多的國家的譴責,更加不得人心。

在進行經濟改革的同時,古巴也開展了政治改革:(1)1992年古巴全國人代會修改憲法的某些條款,規定全國、省和縣三級人代會改為由選民直接選舉。1993年2月,古巴舉行了建國以來首次全國人代會的直接選舉,情緒空前熱烈。(2)發揚社會民主,促進群眾參與政治活動。1991年5月舉行了當局與青年對話會。18名黨政軍高級官員同100多名青年學生代表進行為期4天的大型直接對話。代表們提出的423個有爭議的問題都得到了答複,從而密切了黨、政府同青年的聯係。1993年幾項重大經濟改革措施出台前後,黨政領導在民眾中組織了廣泛的討論,對某些群眾反應強烈的問題,均在政策上作了適當的修改。(3)精簡黨的機構,實行黨政分開。到1991年底,從中央到省委的黨的機構精簡人員50%,並撤銷了與政府部門相對應的黨內機構。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中的黨組織不再經管行政和生產事宜,隻負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值得重視的是,古共“四大”通過的黨章也有重大修改。原來的黨章規定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新黨章改為古共是“何塞?馬蒂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性質的黨”,以加強黨的民族性,用愛國主義思想來更好地團結全民族。原黨章規定宗教徒不能入黨,新黨章規定發展黨員不能把宗教信仰作為障礙,停止執行原黨章中關於以宗教信仰否定革命者要求入黨的權利的解釋,從而加強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廣泛性。

經過兩年的改革和開放,古巴共產黨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了社會主義,並取得了一定成就。1993年,古共領導的政權牢牢地控製了政局的發展,避免了蘇東劇變在古巴的重現。1993年有5萬人加入古共,有8.8萬人加入古共青年聯盟。

在蘇東劇變的衝擊下,在美國的巨大壓力下,古巴的社會主義為什麼沒有垮?其主要原因在於,古巴的政治經濟製度雖與蘇東各國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古巴的社會主義也有其獨特的生命力。古巴的政權是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等領導人民通過遊擊戰爭創立的;在社會主義時代又保持了較強的政治獨立性,並不完全受蘇聯的控製;美國對古巴的禁運增強了古巴人民的反美和民族獨立與團結的意識;古巴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雖然犯有重大錯誤,但未出現過蘇聯30年代的“肅反”擴大化的大規模迫害活動,在社會經濟方麵使古巴的黑人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有提高;同時,蘇聯東歐國家劇變後出現的政治經濟危機進程的消極後果,也使古巴人受到警戒。更重要的是,古共在危機時期實行了比較正確的開放政策。所有這些,都使古巴的社會主義得以堅持。

第三節 朝鮮等國的社會主義

一、轉折時期的朝鮮社會主義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1948年9月9日宣告成立。共和國成立前後,朝鮮勞動黨就在共和國北半部進行了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民主改革。1953年7月抗美救國戰爭結束以後,在恢複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的同時,立即著手有計劃地開展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

朝鮮對城市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步驟是:首先,手工業者按行業分別組成若幹生產合作社,各合作社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按勞分配,並對帶生產資料入社的社員支付一定的報酬。在手工業合作社基本鞏固之後,就引導私營工商業者根據自願原則,成立銷售合作社,然後過渡到較大的生產銷售合作社,自行生產,自行銷售,並逐步擴大生產的比重,最後過渡到完全生產型的合作社。到1958年8月,城市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部完成。

朝鮮個體農民的社會主義改造分兩個階段進行。1955年初以前為試點階段,此後為普及階段。朝鮮勞動黨根據農民不同階層的覺悟程度和經濟狀況,總結出三種農業合作化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勞動互助組,即不合並生產資料,隻在一起勞動。第二種是半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即合並土地,集體經營,共同勞動,根據社員勞動和土地的質和量進行分配。第三種是完全的社會主義生產合作社,即合並土地和生產工具,隻按勞動質量進行分配,但保留自留地和家庭副業。在合作化過程中,不斷把第一、二兩種形式逐步提高到第三種形式。到1957年底,朝鮮政府宣布,參加合作社的農戶已達到全部農戶的100%,從而結束了農業合作化運動。1958年10月,又開展了並小社,建大社運動。農業社由原來的13309個合並為3843個,規模大到從80戶到300戶。

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麵,朝鮮在勝利完成了恢複國民經濟的三年計劃(1954—1956)以後,又先後實施了一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1957—1961),一個六年計劃(1971—1976)以及3個七年計劃(1962—1967,1977—1984,1987—1993)。有計劃建設的基本方針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在大規模發展中央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中小地方工業。朝鮮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建設中堅持的戰略性路線和目標,是實現國民經濟的主體化、現代化和科學化。主體化是指用本國的資源和技術,建設和發展適合本國國情的國民經濟體係。現代化是指把落後的技術改造成先進的技術,大力提高國民經濟的裝備水平,以實現生產的全麵機械化、自動化。科學化是指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把各部門的生產經營活動建立在新的科學基礎之上,為此,必須使科學研究工作走在工農業生產的前麵。當然,實現如此宏大的目標,是長期的、十分艱難的任務。

朝鮮堅持中央高度集權的國家計劃經濟管理體製。勞動黨中央強調國民經濟計劃化的三個基本原則是:黨性原則,計劃工作必須無條件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科學性原則,必須在現實可能的基礎上,製定切實可行又具有動員性的計劃;群眾路線的原則,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產者群眾的高度革命熱情和創造性。為了克服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比例失調問題,黨和政府又提出必須加強計劃的一元化和細部化。所謂“計劃的一元化”,是指把分散在全國的計劃機關組成一個完整的計劃體係,在國家計委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工作,確保計劃的統一性。所謂“計劃的細部化”,就是把國家計劃機關直接同每個工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密切地聯係起來,並根據各部門、各地方及企業的實際情況,把國家計劃具體化,使一切產品都納入國家或地方的計劃,保證各部門、各行業的生產都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發展。

關於工廠企業內部的管理體製,朝鮮從60年代起,就總結推廣了一套“大安工作體係”,大致有4個方麵的內容:(1)黨委領導體係,在企業黨委會的統一領導下開展經濟活動,黨委實行集體領導,並強調用政治工作的方法去領導。(2)生產指揮體係,工廠設參謀部,由總工程師任參謀長,負責全廠的生產調度和技術指導。(3)材料供應體係,工廠的上級領導部門通過專門的機構,將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送到工廠;工廠的材料供應部門再將這些原材料分別送到每台機床旁。(4)生活供應體係,工廠設後勤供應部,負責職工的勞保用品和日用消費品的供應,管理廠內的職工福利事業。在農村,也是首先強調加強黨對合作農場的領導和管理,同時提倡並組織城市對農村的支援,力求對農業的管理迅速接近工業企業管理水平;強調加強全民所有製同集體所有製之間的聯係,促使集體所有製日益接近全民所有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