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亞那的美洲印第安文化和殖民地文化遺產是它旅遊市場優勢之一。如果你驅車經過草原,或許還能看到一兩頭豹子在曬太陽。草原上有很多像高高的石頭堆砌起來的石頭堆,有的堆得比人還高,你一定想不到這麼大的石頭堆竟然是螞蟻窩。圭亞那還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相當一部分遊客是去探險旅遊,諸如觀鳥、徒步旅行、山地運動、水上運動等。
1、多水之鄉
圭亞那境內河流縱橫,湖沼廣布,且多瀑布激流,因此有“多水之鄉”之稱。從它的國徽就能看出“水”在這個南美國家有著怎樣的地位。國徽中間的盾麵上有三組圖案:上部為國花睡蓮;中間為三道藍色波紋,象征該國的埃塞奎博河、伯比斯河、德梅拉拉河三條主要河流及眾多的瀑布、激流;下部為一隻雉,代表該國豐富的動物資源。
埃塞奎博河(Essequibo River)是圭亞那中部河流。源出圭亞那高原南部的阿卡裏山脈,向北流經熱帶草原、熱帶雨林,在喬治敦以西20公裏處注入大西洋。長約1,010公裏,為圭亞那最大河流。流域麵積占圭亞那全境一半以上。河口寬32公裏,多島嶼、沙灘。雖不利於航行,卻是旅行探險的絕佳地點。這個國家最富盛名的風景也在埃塞奎博河支流波塔羅河上,那就是凱厄圖爾瀑布。
凱厄圖爾大瀑布
凱厄圖爾瀑布是圭亞那的驕傲,它寬80~ 120米,一次落差高達251米(822英尺),是著名的美加邊境尼亞加拉瀑布的5倍,是南部非洲讚比亞和津巴布韋接壤處維多利亞瀑布的2倍,為世界上單極落差最大的瀑布,景色極為壯麗。波塔羅河自帕卡賴馬高原下跌226米,再下蝕26米直達底部的大岩石上,形成一道高大的瀑布,寬達91-106米,景色極為壯麗。1930年辟為凱厄圖爾國家公園,為圭亞那的主要遊覽中心。此外,該瀑布還以平均每秒663立方米(每秒23,400立方英尺)的流量,榮登世界瀑布之最。可是由於地處圭亞那熱帶雨林的中心地帶,要看到它並不容易,必須乘坐一種小型飛機。這種飛機不是一般的小,最多隻能搭載13位旅客,加上飛行員,一共14人。
2、熱帶花園城市
圭亞那經濟狀況一般,尚為發展中國家,旅遊基礎設施都未跟上,因此,如果要選一個旅行落腳地,首都喬治敦應該是第一選擇。喬治敦是圭亞那最大城市和港口。位於德默拉拉河入海口的東岸,北瀕大西洋。人口18萬(1988),占全國總人口的25%以上。始建於1630年。地勢低佳,海拔僅2米,築有防波堤和排水係統。沿海地區農產品和內地林、礦產品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有製糖、釀酒、木材加工、家具、小型機械、水產加工、水果罐頭和造船等工業。全國交通樞紐,有公路和鐵路通沿海城鎮和內地礦區。港口是潮汐港,外有沙洲阻礙,僅能停泊吃水6米的海輪。喬治敦市內建築多木結構;有博物館、植物園和圭亞那大學,是一座景色秀麗的城市,名勝古跡眾多,頗具熱帶風情。其中尤以鐵浮橋、木教堂和大草棚最為著名,被稱為“喬治敦的三大”。
喬治敦
從15世紀開始,西班牙、英國、荷蘭等歐洲殖民主義者先後侵入圭亞那,其後又紛紛撤出去爭奪德默拉拉河東岸一帶地區。到1782年,法國人在德默拉拉河河口修建了一座城鎮。1784年,荷蘭人重新占領了這裏,於是這個城鎮有了較快的發展,取名斯達布洛克,是德默拉拉和埃塞博地區的總督的駐地,實際上是把這個城鎮作為保護德默拉拉河上遊荷蘭移民區的要塞。後來移民遷到沿海,發現這個港口城鎮便於貨物進出口。德默拉拉河東岸水深,而且有避風港,船舶可以安全停泊。從此以後,斯達布洛克的規模逐漸擴大。1812年,英國人從荷蘭人手裏奪回統治權並改名喬治敦。1966年圭亞那宣布獨立,喬治敦成為首都。
喬治敦建築在低窪地上,地麵低於海平麵一米,沿海建有防潮堤堰。從郊區通向市中心的道路兩旁的灌木叢裏,隱藏著一條條清澈的小河,別具地方特色。城南德默拉拉河奔流而過,河麵上巨輪穿梭行駛。河北鬧市區,林蔭大道縱橫交錯,高大的棕桐樹分隔著一塊塊方方正正的市區。這裏盛產木材,故建築一般都是兩層或三層木樓。木樓漆成白、紅、綠各種顏色,同周圍鮮花芳草與城市上空的紅旗相掩映,十分豔麗。喬治敦是一座景色秀麗的城市,名勝古跡眾多,其中尤以鐵浮橋、木教堂和大草棚最為著名,被稱為“喬治敦的三大”。
喬治敦西南郊德默拉拉河入海處,有一座世界上最長的鐵浮橋。浮橋全長1920米,像一條長龍橫臥水麵。這座鋼鐵長虹,由52座浮墩支撐,每座浮墩由4個像船一樣的充氣鐵箱組成。兩側用鐵錨抓住河底,通過像大汽油桶一樣的浮標,把浮墩與鐵錨牢牢相連,使浮橋方位穩定,並能隨河水漲落而升降。浮橋用鐵板鋪麵,橋麵平穩牢固,汽車能來往對開。橋身中間有兩塊突起的長45米的浮段,當巨輪通過時,由電動滾軸和水力升降設備將這兩段自動啟開,每次開閉大約40分鍾。橋邊修建有一條寬一米的人行道,行人可以一邊觀望滾滾滔滔的德默拉拉河,一邊觀賞飛渡浮橋的汽車,身旁車聲隆隆,腳底浮橋顫動,頗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