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海地島(2 / 3)

不幸的是,12月25日聖誕節這天,由於值班軍官疏忽大意,哥倫布的船擱淺了。海員們在土著人的幫助下從“聖瑪利亞”號船上卸下了全部貴重的東西、大炮和給養。現在受哥倫布指揮的隻剩“尼尼亞”號小船了,這隻小船不可能容納下兩條船的全部乘員,於是哥倫布決定把一部分人留在伊斯帕尼奧拉島上,自己乘“尼尼亞”號迅速返回西班牙。

有39個西班牙人自願留在伊斯帕尼奧拉島上,因為他們不但認為在那裏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而且他們還期望找到更多的黃金。哥倫布命令用壞船的木板給這些人建起了一個堡壘,從沉沒的“聖瑪利亞”號船上拖下了大炮,並安裝在堡壘上,留下了夠一年吃的糧食。這就是新大陸上第一個歐洲人的居民點,它的出現是由於“聖瑪利亞”號在聖誕節遇難,所以這個居民點被稱為納維達特(聖誕節)。

1493年1月4日,哥倫布駛出了聖誕節海灣,匆忙返回西班牙報告大好消息。而他留下將的那一部分船員,就在海底建立了歐洲人在美洲的第一個據點。因此,海地的近代曆史隨著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的曆史一起展開。當哥倫布於1493年第二次遠航美洲,再次回到海地的時候,當初他安排的那個據點已經被印第安人拆毀,原先留下的船員也無一幸存。哥倫布很生氣,遂開始向印第安人征稅,征稅的名目就是“黃金稅”,本來哥倫布就是衝著黃金去的。這一年,哥倫布在海地建立了歐洲人在美洲的第一塊殖民地,印第安人成為殖民地最早的奴隸。不到10年的時間,1502年,包括海地在內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全部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印第安人的反抗被粉粹。50年後,該島上的印第安人隻剩下500人,附近較小的兩個島嶼,現在的牙買加和波多黎各島上的印第安人被徹底殺光。此後不久,海地的印第安人徹底消失。

其實,海地的苦難史才剛剛展開。

第二節 近代史的標本

在印第安語中,“海地”意為“多山之國”,在近現代世界舞台上,海地又成為動蕩與戰爭的代名詞。

海地雖隻是一個加勒比海上的小國, 位於伊斯帕尼奧拉的大島上。這個島現在有兩個國家,海地位於島的西部。就是這個小國家在世界曆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同時背負了深重的災難。貧窮、災難、混亂成為它現在的狀態。

實際上海地本身並不是一個物產貧瘠的地方,相反,海地的自然條件很好,物產豐富,土壤肥沃,最重要的是它地理位置很好,是加勒比海上的一個交通樞紐。哥倫布選擇這裏建立歐洲人在美洲的第一個據點,不是沒有道理的。正是由於海地自然環境的優越,才造成歐洲列強勾心鬥角地爭奪海地,最終導致了海地今天的局麵。再加上颶風和地震的摧毀,海地真是遍體鱗傷。

海地正在流血。

1、太子港

如果說海地是近代史的標本,那麼作為首都的太子港更是目睹了近十年來發生在這個國家的風雲變幻,它的百姓不得不在貧困、戰亂和屈辱中艱難地尋找和平與發展的希望。

太子港,位於海地西部沿海的太子港宵東岸,頂臨向風(WINDWARD)海峽的東南側,位於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戈納夫灣東南岸、拉薩爾山麓、庫爾德薩克平原與大海的交接處,麵朝戈納夫島。

相傳,在殖民時代,海上刮起風暴,一艘法國“太子”號輪船駛進港口後平安無事,後來人們便以這艘輪船的名字命名它為太子港。這裏本是印第安人居地,1492年哥倫布發現海地島後,西班牙人蜂擁而至,並從非洲運來黑人充當奴隸。1697年落入法國人之手。太子港始建於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成為法屬聖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海地獨立,太子港成為首都。這裏的居民大部分是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多信奉天主教和伏都教,官方語言為法語。

而眼前的海地是拉丁美洲最窮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太子港作為全國工藝中心,有製糖、碾米、水泥、製藥、製鞋及服裝等工業,但是工業幾乎被美國為盲的外國資本所控製。旅遊業收入是外彙主要來源之一,遊客大部分是美國和加拿大人。

若是撇開海地苦難的曆史,把太子港當成一個旅遊目的地來看的話,這的確是個美麗的城市。整個城市的建築為圓梯形,由低處向山坡上伸展。城市街道狹窄,港口商業區街呈拱式,通往東麵廣闊練兵場的道路曲折迂回。地勢較低的鬧市區周圍和工廠附近,是一般黑人和工人的住宅區,簡陋擁擠。在山坡上,被濃密樹蔭和繽紛鮮花包圍的小樓、別墅,舒適考究,是富裕人的住所。市中心"獨立英雄廣場"是為紀念在19世紀初海地人民武裝起義中英勇獻身的英烈而建,中央有一座高大的獨立戰爭英雄紀念碑,四周花壇內鮮花爭豔,綠草如茵。市內主要的建築和古跡有:國家宮、新大教堂、政府大廈、最高法院、聖安娜教堂、聖何塞教堂、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聖安東尼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