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做大小雜糧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張渠鄉小雜糧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探索(3 / 3)

六、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宏觀調控,大膽創新實踐,是小雜糧開發的命脈所在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宏觀調控是當今世界對經濟運行的總的措施和手段。大膽創新實踐是高科技前沿陣地對一切工作者的總的要求。因此,抓住這一命脈對小雜糧開發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意義。

首先,要合理論證,客觀認識,因地製宜發展小雜糧。小雜糧市場容量還比較小,不可能成為人們生活消費的主流,小雜糧對農民來說自我消化能力差,一旦出現賣難,就是農民的“滅頂之災”。因此,必須穩紮穩打,逐步突破,持久發展,順應市場,客觀地、適時地調整種植結構。我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所形成的特有氣候資源,使我縣是一個多品種混雜,農、林、牧交錯發展的地帶,不但適宜發展以三大類為主的小雜糧,而且適於以南瓜、油菜、蔥、蒜、蘿卜、香菜、韭菜等為主的小品種蔬菜,還適宜於以苦菜、黃花菜、小蒜等為主的營養野菜生長,也適宜於黃芪、甘草、香芝等為主的藥用植物生產,而且部分品種可以與雜糧進行套種、間作、複種,因此從區域布局上,在順應市場、尊重農民生產習慣的同時,要以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為格局,引導農民建設小雜糧基地、小品種蔬菜基地、營養野菜基地、藥用植物生產基地等。

其次,要盡快出台小雜糧開發實施方案和規劃。一是把小雜糧開發的第一車間建在農田上,考慮雜糧開發與草畜業開發爭地的矛盾,基本農田不能隻局限於3畝,要組織大規模的農田建設,並把人均1畝壩地建設納入議事日程,同時要穩定產權,把土地流轉搞活,允許“地主”的存在和發展,也就是允許規模和效益的存在。二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平等競爭、規模發展,構築起質量標準體係、質量認證體係、監督檢測體係、技術支撐體係、法律保障體係、信息服務體係等六大體係,從生產到餐桌進行跟蹤監督監測服務。三是把占領標準就意味著占領市場的觀點融入到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創立自主品牌,大打品牌戰略;同時把小生產與大市場結合起來,把產品與市場流通改革結合起來,把龍頭企業與品牌經營結合起來,建立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大生產、大流通”格局;四是廣開農民培訓之門。整合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把人本思想落實給農民,從技術上、從培養農村經濟能人上、從城鄉統籌發展上強化培訓,真正做到“政府當導演、農民唱大戲”。

第三,要拓寬科技領域,推動前沿科技發展。雖然張渠鄉小雜糧生產取得了明顯收益,但是屬於起步探索階段,就技術而言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一是我縣土地資源豐富,草畜業曆史悠久,羊子一直是一項能賺錢的傳統產業。形成小雜糧開發的科研課題,拿出部分資金,建立獎勵基金,製定獎勵辦法,給科技人員定盤子、壓擔子、指路子、得實惠,在引進改良品種、複種模式、間作套種模式、關鍵性技術、微集水種植、綠色無公害標準生產等領域進行研究開發;二是引進設備開展測土配肥和農藥及汙染物殘流監測;三是開展種售一體,梳攏農資流通渠道,嚴厲打擊傷農、損農事件;四是推進數字農業發展。數字農業是利用信息技術全麵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建設現代農業重要的科學支撐技術。“數字農業”的內容主要包括農業要素、農業過程及農業管理、營銷的數字信息化。數字農業是農業信息化的核心,也是農業技術革命、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的主攻方向。

同時,政府要歸位服務,尋求突破口推動發展。張渠鄉在小雜糧開發中,以人為本,采取了大動作,政府為這一產業開發起到助推作用。事實上,我們隻要給農民科技與信息、給農民以平等發展的機會,一切問題就可迎刃而解。目前在小雜糧開發中的首要問題是要尋求開發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我認為就是技術、信息進農戶的問題,政府應該“先當老子、後當娘”,握好第一接力棒,盡快尋求技術信息進農戶的最有效、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徑,讓技術信息“傻瓜”化,使農民易懂、易接受、有效益,接下來的工作,我們完全可以把下一棒交給企業、交給中介組織、協會或合作組織,用市場規律進行調節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