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文化、體育和衛生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2005年,全縣文化事業機構18個,其中:鄉鎮文化站11個,村級文化室58個,擁有藝術表演團1個,演職人員31人;擁有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26座,衛星地麵接收站2100座;全縣有線電視用戶14087戶,比去年增加1200戶;廣播覆蓋率和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1.06%和96.4%。
年內全縣開展了一係列大型群眾性文藝活動,成功舉辦了賀新年、鬧元宵秧歌彙演;成功舉辦了“火紅的五月?紀念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3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國慶節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我縣舉辦了四場大型文藝晚會;11月份成功舉辦了“陝北民歌大賽”,活躍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堅決貫徹《文物保護法》,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城古碑進行了搬遷,對旦八城台石窟完成了封存保護,為戰國秦長城、縣境內的秦之道、龍泉寺分別樹立了標誌碑。啟動了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挖掘民間藝人,使得我縣剪紙、刺繡、吹嗩呐、說書等民間藝術得到繼承與發揚。
體育事業不斷發展,全民健身意識加強,群眾體育運動蓬勃開展。我縣成功舉辦了象棋、跳棋、排球、乒乓球、籃球、拔河等比賽。在市級領導幹部乒乓球比賽中,我縣獲得男子團體第三名、女子選手王彥梅獲單打冠軍;在延安市第二屆“供水杯”和老年乒乓球比賽中我縣獲得個人單打冠軍一人、亞軍二人、季軍一人,在全市九個男隊中,我縣獲男團第三名,八個女隊中我縣獲女團第二名。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年末全縣共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0個,其中:醫院15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49人,衛生機構床位318張。
經批準,我縣被省政府列為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使農村村級衛生服務網絡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工作進一步得到完善。全縣兒童“五苗”覆蓋率達到98%,比2004年提高近兩個百分點。全縣新生兒接生率98.9%,住院分娩率達到82.46%。
十、人口和環境保護
人口出生率明顯降低。2005年末全縣總人口133880萬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108501人,非農業人口25379萬人;男性70144人,女性63736人。全年出生人口1188人,人口出生率為110。死亡人口522人,死亡率為5.26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40。
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進一步加強。2005年全縣環保係統共有職工44人。完成環境汙染治理項目總投資3535萬元,較上年增長1倍,其中:油區治理投資3450萬元,較上年增長1.5倍,城區環境汙染治理工作得到加強,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人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5年,全縣年末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6479元,較上年淨增4403。其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7842元,城鎮集體單位在崗職工人均工資46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70元,比上年增加198元,增長9.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111.29元,比上年增加158元,增長8.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953.56元,比上年增加943元,增長46.9%;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度增長,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7226元,比上年增長48.8%。
社會保障工作明顯加強。2005年末,全縣參加失業保險職工6097人,較上年增長10.9%;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2007人,較上年增長10.4%;參加醫療保險職工8571人,較上年增長5.5%;參加生育保險職工6047人,較上年增長2.7%;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的城鄉居民為7571人,其中:城鎮1299人,農村6272人,發放生活費337萬元,社會保障覆蓋率47.6%。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為公安年報數;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計生局人口抽樣調查推算數。
4.人均指標所用的人口數為公安戶籍人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