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農民的消費現狀和未來的消費取向
農民的消費整體上較2004年有所提高,在總的支出中,食品、子女教育、醫療和信息消費占的比例較高,分別為38.9%、27.4%、14.2%和7.6%。
調查顯示,農民的消費提高,部分原因是由於收入的增加,促進了農民的主動性消費,但也存在被動性消費的因素,比如生產、生活資料的價格上漲,子女教育生活費用的提高等。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不同生活水平農民在子女教育、醫療、住房和食品消費的預期非常一致,都排在消費支出增加的前列,生活水平越低的農民,這些支出增加的比重越高。
五、農民生活滿意度的評價
我們從農民的滿意度、對自己生活水平的評價、對未來生活的預期來調查農民的生活滿意程度。問卷顯示,有51.2%的農戶對目前生活比較滿意,隻有19.4%的農民生活不滿意。對生活各方麵的滿意程度最高的是經濟發展、交通狀況、生產資料供應、科技推廣應用和醫療狀況基本滿意,最不滿意的是社會治安、學校教育、社會風氣等方麵。農村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也集中表現為農村貧富差距、社會治安和農民的就業問題。
對農民對目前希望政府幫助解決的大事和難事的評價結果顯示:發展教育、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市場信息、加強對農村幹部的教育管理,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是農民需求政府解決的大事難事。
由於長期的城鄉“二元製”的社會發展模式,形成了城鄉不平衡的收入和分配體製,城鄉差距除了收入的差距外,公共產品的建設也很不平衡,雖然我縣已加大了以工哺農的力度,但農民和城鎮居民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機會和受教育機會各方麵仍有較大差距。今後,政府要不斷完善和創新體製、製度,對農村公共產品進行合理安排,改變城鄉的不平衡,才能使廣大的農民從社會的發展中得到切身利益,提高他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六、村民對村級組織與其關係的評價
村級組織包括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及其他配套組織。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數村民對村級組織及與其關係的評價不高,這主要表現在:
1.大多數村務公開持不關心態度。村務公開是否已經建立農村政治製度的一項重要標誌。調查數據表明,有28.2%認為所處村村務公開,有62.4%村民認為所處村村務有時公開,還有9.4%的村民認為村務不公開。
2.多數村民對村支部和村委會的工作不滿意,對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工作同時滿意率隻有28.3%,基本滿意占45.7%,不滿意率占26.0%。
3.村民對村級經濟合作組織持無所謂的態度。數據顯示,大部分村沒有建立村級合作組織,已建立的也不能有效的服務,因此在回答有沒有必要建立經濟合作組織時就選擇了無所謂。
分析認為,造成這種不滿意也有多方麵的原因:一是我縣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後,大部分為集體經濟空殼村,沒有堅強的經濟後盾。村裏就不可能為村民提供太多的服務,村務公開也就少了實質性的內容。二是農村幹部是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是農民群眾的帶頭人,村幹部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村民的注目和監督。這些年我們的一些村幹部因為個人素質不高,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不高,為民辦事的能力一般,加之在工作中出現以權謀私、辦事不公的情況,降低了村民對幹部的整體評價。
在我國,農村人口是大多數,農村幹群關係的密切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和基礎,直接關係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了加快我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必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服務群眾、帶領群眾、關心群眾的能力。
七、對社會公平與公正的評價
對於這方麵問題的回答,從問卷上可以看出農民帶有情緒性,結果也有失公性。
數據顯示,有83%的農民選擇了現在農村最富的人是靠權力和機會富起來的。選擇現在社會對有錢的人、有權的人、有關係門路的人、會弄虛作假的人有利的占到76.7%,對有知識和苦幹精神有利的占13.4%。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顯然已超出了農村這個範圍,但它也從另一個角度要求我們政府今後還要努力解決好社會的公平和公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