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管理,質量第一。誌丹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先由鄉鎮提出申請,經國土部門審核後,報縣政府研究批準立項,由縣國土局所屬的土地整理中心負責現場勘察規劃,進行可行性論證,交由有資質的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前期工作完成後,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縣國土資源局對開發整理的實施嚴格實行項目管理,由鄉鎮人民政府與施工單位簽訂合同,達到招標金額需招標的由鄉鎮組織招標,土地整理中心負責技術監督和指導,並對階段工程進行初驗。開發整理任務完成後由國土資源局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初驗合格後,申請上級國土資源部門進行驗收,最後按程序向實施單位兌付資金。開發農田的圖件資料和翔實開發麵積,由國土資源局邀請有測繪資質的單位進行實地測繪計算,以實際開發的耕地麵積作為工作的成果數據。對土地質量,要求所開發出的耕地土質適宜農業耕作,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資金的投入與工程決算以縣審計部門審計結論為準。保證凡開發整理項目從申請立項到實施完成,所有資料齊全完整,整理歸檔,並附有項目所在圖幅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圖,項目實施完成以後的實測圖。為規範管理,他們對已經實施的項目全部建立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台賬,並建立項目儲備庫,做到先開發整理,後占用,加快了供地速度,提高了供地質量。
暢通渠道,確保投入。為保證開發整理的資金,他們一是嚴格按照省人民政府有關文件的規定,占用坡旱地按10平方米,旱平地按12平方米的標準足額收取耕地開墾費。五年來,共收取耕地開墾費9771.7萬元,有力地保證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資金需求。二是創新方法,積極爭取省廳收購新增耕地指標補充資金。2003年已收購16417.3畝,返還資金2421萬元,正在申請收購2.3萬畝,收購後又可兌付資金3000多萬元。這樣耕地開墾費年年收,新增指標年年有,在資金投入上形成整理、庫存、收購、再整理的良性循環。在資金管理過程中,嚴格按照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實行專人、專戶、專賬管理,確保按程序運作,專款專用。
以人為本,注重效益。誌丹縣的農田建設雖然曾連續多次奪得陝西省農田水利振興杯,成為陝北地區農民人均基本農田最多的縣區之一,但在具體安排布點上還存在著不均衡、不合理、沒有發揮最大效益的問題。主要是“東川和中西川差異非常明顯”以及地塊選擇不合理的問題。東川、中川的部分鄉鎮在杏子河流域治理、延河流域治理等項目的支持下,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修造了大量的基本農田。90年代後期,石油開發又在這些地方先行一步,征占土地補償款為基本農田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按照“占一修二,補多於占”的政策,動用大量推土機,采取人機結合的辦法,又修造了大麵積的梯田,使得這些鄉鎮的基本農田麵積遠遠多於西川鄉鎮。但是在具體地塊選擇上,村、組幹部過多地考慮了土方量大小和集中連片這兩個因素,好多地方把梯田修在遠離村莊的高山頂上,送肥、耕作困難,部分基本農田被撂荒,造成了浪費。保安鎮楊條村在杏子河流域治理時集中連片修了850多畝山地梯田,規模大,質量高,被聯合國專家譽為“高原上的精美雕刻”,但由於遠離農戶,送肥困難,部分梯田撂荒了幾年。雙河鄉南窪村把梯田修在對麵梁,農家肥送不到地,作物秸稈背不回家,農戶不得不種草以培肥地力,直到油井打到這裏,解決了田間運輸問題後才開始耕種。他們汲取了這些教訓,不做表麵文章,不圖參觀效應,以實現“每一個農業人口都有三畝基本農田”為目標,在布點上向基本農田最少、群眾生活最困難的鄉鎮、村組傾斜,在地塊選擇上,采取了群眾參與設計的方法,把土地整理實施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在實施上抓早動快,盡量不影響當年生產。義正鄉麻台村過去是以放牧為主的半山半川村,河道裏的300畝灘塗地由於後高前低,沒有排洪渠,一發洪水就會水漫全灘,顆粒無收。1999年封山禁牧以後,這裏的群眾生活都有了大問題。2004年投資460萬元對這裏進行了土地整理,修建了排洪渠,在山上新修了梯田500畝。就灘塗整理來說,雖麵積隻增加了100多畝,但使原來的300畝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今年,河灘上的400畝大壟溝玉米喜獲豐收,畝產均達到1000斤。這裏的農民高興地對我們說:土地整理在他們眼中就是保命工程,就是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