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對誌丹縣環境現狀的調查與思考(2 / 3)

6.原油集輸站的管理不到位,應急處置能力低下,無應急處置預案,無應急的物資儲備,無人員可調用,致使出現汙染事故時汙染危害得不到及時控製和清理,造成河流、土地的汙染。

(二)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1.生活垃圾處置不規範。縣域區及各鄉鎮駐地雖然已建起了簡易的垃圾填埋場,但因管理不到位,運作情況欠佳,致使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亂傾亂倒現象仍然十分普遍。

2.生活汙水直接排放,導致縣城及鄉鎮駐地河流遭受不同程度的汙染,嚴重影響下遊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城區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城鎮居民自來水使用量已達90萬噸/年,加上井水及雨雪水,總用水量超過100萬噸/年,按90%的行業係數折算,每年城區排放的汙水就有90萬噸之多,如此多的廢水、汙水,基本沒有經過處理、淨化隨城區排洪渠直接排入周河水體,致使周河過縣城段水質嚴重超標,嚴重影響著下遊的農灌和人畜用水,其他鄉鎮駐地均不同程度存在類似的問題。

3.河道挖沙(石)、傾倒固體廢物現象十分突出,嚴重影響著河水的流速,進而影響到了水的自然淨化能力,加劇了水質惡化。

4.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拆遷的建築廢物處理不當,撒落、隨意傾倒現象嚴重,小區開發,過境公路建設中防塵措施不力,造成塵土飛揚,大氣汙染十分嚴重。

5.全縣各醫療單位均未建有規範的醫療廢水、醫療垃圾處理設施,醫療廢水直接或簡單的加氯消毒後排入市政管道,醫療垃圾未按規定集中焚燒處理,與生活垃圾混倒現象普遍存在,汙染隱患不容輕視;且醫療單位均未製定突發環境汙染應急預案,更無應急處置物資儲備。

(三)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1.基本農田建設中對原有的生態環境的破壞較為突出,且植被恢複工作滯後,造成大麵積土地裸露,水土流失嚴重。

2.石油開發中生態破壞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因新打油井破壞的植被約1萬畝左右(包括井場用地、井場道路及開道過程中被覆蓋的道路外坡植被),且得不到及時的修補,生態環境屢遭破壞。

3.井場道路硬化措施不力,揚塵汙染危害極大,對農業生產構成致命的危險。

4.道路綠化步伐緩慢,效果不明顯,投入不小,成活率卻很低,形成了“年年植樹不見樹”的尷尬局麵。

5.農業生產中地膜的推廣使用導致白色汙染嚴重,化肥農藥的使用導致土壤汙染。

造成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的原因總的來講:一是領導層在思想上對環保工作還沒有提高到一個應有的高度或者說在認識和決策上存在偏差,重經濟輕環保,隻顧當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二是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貫徹落實不到位,對責任人的製約、處理帶有保護性傾向,執行不力,環保法律的嚴肅性受到了衝擊;三是人民群眾整體環境意識不強,對汙染危害認識不夠,致使環境保護工作及相關法律,法規得不到有效貫徹實施,環境矛盾日益嚴峻;四是環保投入不足,治理資金得不到保障;五是企業片麵追求經濟效益,掠奪式開發,粗放式經營,更加重了環境惡化的趨勢,環境保護治理資金的欠賬不斷增大,後續治理難度也將越來越大。

嚴重的環境汙染,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各類汙染物致癌致突變;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證;大氣汙染造成人體呼吸係統、神經係統疾病;土地汙染危害通過食物鏈直接影響人的身心健康,這不僅對當代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而且將對子孫後代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危害。

三、今後工作的思考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隻有不打折扣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從源頭上未雨綢繆,把汙染控製在最低的限度,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最終達到經濟與環保共贏。鑒於工作關係,就如何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做幾點思考。

1.要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保護環境是全社會的事業,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是促進環保工作深入發展的有效途徑。我縣要適應人民群眾環境需求日益增高的形勢。利用學校、基層社區等多種渠道,采取舉辦環保培訓班,開展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創建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大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環境法製的宣傳力度,大力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大力宣傳科學發展觀和環境保護,把環保公益宣傳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大力宣傳環保工作中的新進展和新經驗,努力營造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把環境保護變成每個人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