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十四年
[原文]
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①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
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使子路,子路辭。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對曰:“魯有事於小邾,不敢問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②
[今注]
①杜注:“大野在高平钜野縣東北大澤是也。車子,微者。□商,名。”獲麟之事,杜氏以為“時所未嚐見,故怪之”,又說:“虞人,掌山澤之官。”孔疏:“杜以‘車子’連文,為將車之子,故為微者。□商是其名也。《家語》說此事雲:‘叔孫氏之車士曰子商。’王肅雲:‘車士,將車者也。子,姓。□商,名。今《傳》無‘士’字。服虔雲:‘車,車士,微者也。子,姓。□商,名。’以子為姓,與杜異。可見杜預與王肅兩說有同有異,而王肅與服虔可能為一家。王伯申說:“服以車為車士,是也。”“今案:子□,蓋其氏;商,其名也。”“今此‘子□’知非字者,古人名字相應,□與商不相應故也。”(《經義述聞》卷十九)楊注謂王伯申說可從。②“小邾射以句繹來奔”句下,杜注:“子路信誠,故欲得與相要誓而不須盟。”按:小邾射本意正如此。“濟其言”,杜注:“濟,成也。”這也不錯。孔疏:“季孫之意,以小邾射不信千乘之國而信子路之言,是其重子路過於一國,子路當以過榮,不宜恥與言。約子路之意:魯伐小邾,非己能禁,將令己言不信,不可與射約也。又,射是竊地叛臣,臣之罪惡者也;而子路與之相要,便是以射為義。恥與不義交好,故辭而不能也。”孔沖遠等人這一段話,準確地解釋了季康子與子路的對話。“由弗能”,由是子路之名。子路重義重誠信,他看重原則。又,“使季路要我”句中“要”字,讀yāo(音同“妖”)。
[原文]
齊簡公之在魯也,闞止有寵焉。及即位,使為政。陳成子憚之,驟顧諸朝。諸禦鞅言於公曰:“陳、闞不可並也,君其擇焉!”①弗聽。
子我夕,陳逆殺人;逢之,遂執以入。陳氏方睦;使疾,而遺之潘沐,備酒肉焉;饗守囚者,醉而殺之,而逃。子我盟諸陳於陳宗。②
初,陳豹欲為子我臣,使公孫言己;已,有喪而止。既,而言之,曰:“有陳豹者,長而上僂,望視,事君子必得誌,欲為子臣。吾憚其為人也,故緩以告。”③子我曰:“何害?是其在我也。”使為臣。他日,與之言政,說;遂有寵。謂之曰:“我盡逐陳氏而立女,若何?”對曰:“我遠於陳氏矣。且其違者不過數人,何盡逐焉?”④遂告陳氏。子行曰:“彼得君;弗先,必禍子!”子行舍於公宮。⑤
[今注]
①杜注:“簡公,悼公陽生子壬也。闞止,子我也。”“成子,陳常。心不安,故數顧之。鞅,齊大夫。”楊注:“鞅蓋一般仆禦之官,故曰諸禦。”按:禦是駕車馬者。這一類人較多,譬如《周官·夏官》有大馭、戎仆、齊仆、道仆、田仆、馭夫多人。可證楊注有據。鞅提醒齊簡公:“陳成子與闞止不能和諧相處,您應該從中作出選擇。”杜注:“擇用一人。”既不相能,就應該分離。②杜注:“夕,視事。陳逆,子行,陳氏宗也;子我逢之。”俞曲園《群經平議》卷二十七:“人臣見於君,朝見謂之朝,莫見謂之夕。”“蓋子我將夕見公,適遇陳逆殺人,遂執之以入也。”杜注將“子我夕”句“夕”字解釋為“夕視事”,曲園先生以為“失之”。“陳氏方睦”句以下,杜注認為“方睦”是“宗族和”,又說:“使詐病,因內潘沐,並得內酒肉。潘,米汁,可以沐頭。”楊注:“陳逆以酒肉享看守者,使之醉而殺之以逃。”孔疏:“陳宗,陳氏宗主,謂陳成子也。盡集陳氏宗族,就成子家盟也。”李貽德《春秋賈服注輯述》認為“陳宗”即陳氏宗主之家,楊注用此說。我們認為陳宗就是陳族宗廟。“子我盟諸陳於陳宗”,杜注:“失陳逆,懼其反為患,故盟之。”本不相能的闞止與諸陳反而以結盟的方式聯合起來了。③杜注:“豹亦陳氏族。言己,介達之。”《釋文》:介,“媒介也,亦因也”。楊注:“言己,謂使公孫推薦自己。已,已而,言不久。陳豹有喪,公孫遂不言。”可能是因為子我之家有喪事,所以公孫沒有對子我說什麼。“既而言之”,杜注:“既,終喪也。”公孫向子我介紹陳豹,說此人“長而上僂,望視,事君子必得誌”。杜注謂上僂是“肩背僂”,望視是“目望陽”,得誌是“得君子意”。楊注:“長謂身高。”又說:上僂“蓋謂背上部曲屈也”,這是承杜注而言。楊先生認為“望視”是“仰視貌”,這是用梁履繩《左通補釋》引紀曉嵐說。我們認為“事君子必得誌”句意思是侍奉您肯定會雙方滿意。公孫還對子我說:“吾憚其為人也,故緩以告。”杜注:“恐多詐。”我擔心他為人不誠實。所以遲至今日才告訴您。④“我遠於陳氏矣”句以下,杜注:“言己疏遠。違,不從也。”服虔注:“違者,不從子我者。”陳豹的意思是說:“跟您過不去的隻有少數幾個人,為什麼都要趕走呢?”這樣說,好像講道理的樣子,而且讓子我造成錯覺:似乎與他作對的並不多。⑤“子行”即陳逆。“舍於公宮”,舍字與同年《傳》下文“出舍於庫”以及哀八年《左傳》“舍於蠶室”、“舍於庚宗”三個“舍”字基本意思相同。杜注:“子行逃而隱於陳氏,今又隱於公宮。”楊注:“子行遷居於公宮,據下文子行在幄及殺侍人,蓋將為內應。杜注謂‘隱於公宮’,誤。”今按:公宮豈能容人隨意遷居?子行逃而隱匿於公宮,為的是作內應,這樣解說,也許好懂些。這裏杜注不誤。楊注大多說對了,而“遷居”之說實不可取。“舍”固不必為隱匿之義,而如《漢書·季布傳》“敢有舍匿,罪三族”之舍匿,舍與匿有關聯應無疑義。杜注所謂“隱於公宮”,“隱”是隨文作解。但不是隨意亂用的。
[原文]
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子我在幄,出,逆之;遂入,閉門。侍人禦之,子行殺侍人。⑥公與婦人飲酒於檀台,成子遷諸寢。公執戈,將擊之;大史子餘曰:“非不利也,將除害也。”⑦
成子出舍於庫,聞公猶怒,將出,曰:“何所無君?”⑧子行抽劍,曰:“需,事之賊也。誰非陳宗?所不殺子者,有如陳宗!”乃止。⑨
子我歸,屬徒,攻闈與大門;皆不勝,乃出。陳氏追之,失道於弇中,適豐丘。豐丘人執之,以告;殺諸郭關。⑩成子將殺大陸子方,陳逆請而免之。以公命取車於道,及耏;眾知而東之,出雍門11;陳豹與之車,弗受,曰:“逆為餘請,豹與餘車,餘有私焉。事子我而有私於其讎,何以見魯、衛之士?”東郭賈奔衛。12庚辰,陳恒執公於舒州;公曰:“吾早從鞅之言,不及此!”
[今注]
⑥杜注:“幄,帳也。聽政之處。”子我有寵於公,得在聽政之處。“侍人禦之”,這裏侍人應該是齊簡公的侍人與子我的侍人,杜注認為隻是“子我侍人”,不完全對。成子諸人入公宮,宮內眾多侍人發起抵抗。“子行殺侍人”,杜注:“素在內,故得殺人。”楊注:“陳恒於公宮必先布置私人,子我入宮為內應,亦必率其私人。簡公侍者非一,若子我不率眾徒,安得殺之?”按:楊先生這裏說“子我入宮為內應”,不知有何憑據。入宮為內應者是子行,楊注這裏“子我”必為“子行”之誤。⑦“大史子餘曰”以下,杜注:“言將為公除害。”楊注用杜注。⑧“將出”這個“出”是出奔,服虔注已指明,楊注用服注。“何所無君”,李貽德《左傳賈服注輯述》:“是欲奔異國之辭。”原文意思是:何處沒有國君呢?既不容於此國之君,那就投奔異國之君吧。⑨“需,事之賊也”,杜注:“言需疑則害事。”按:“需”有疑的意思。哀六年《傳》:“需,事之下也。”杜注:“需,疑也。”懷疑則猶豫,則寡斷,則有可能壞事。“誰非陳宗”,杜注:“言陳氏宗族眾多。”孔疏:“子行稱國內之人誰非陳宗?言陳氏宗族眾多,力足成事,何為畏子我欲出奔!”這已經很明確地表明反對成子出奔。《左氏》下文“所不殺子者”句以下,杜注:“言子若欲出,我必殺子,明如陳宗!”孔疏:“陳宗,謂陳之先人。此稱‘有如陳宗’,由定六年孟懿子謂範獻子曰:‘所不以陽虎為中軍司馬者,有如先君!’彼注雲:‘稱先君以徵其言。’此亦然也。服虔雲:‘陳宗,先祖鬼神也。’”這裏孔疏很明確,服注、杜注都是對的。“乃止”,陳成子於是打消了出奔的念頭。⑩楊注認為屬徒就是會合私卒。杜注:“闈,宮中小門。大門,公門也。弇中,狹路。豐丘,陳氏邑。”郭關為齊關門,亦見杜注。楊注據金鶚《求古錄禮說》,認為“闈”是“宮牆之小門,更正了杜注的一個小小的失誤。輥輯訛耏讀ér(音同“而”)。杜注:“子方,子我臣。”楊注引《通誌·氏族略》,認為齊太公之後而食邑陸鄉者因號大陸氏,這就是說:大陸是姓,大陸子方是一個人的姓名。楊注又認為此人就是《左氏》下文說的東郭賈。陳逆請求成子免子方一死,子方以公命取道中行人車出奔。杜注指出:眾人“知其矯命奪車,遂使東”。按:耏是地名。“東之”,方位詞作動詞用,用楊注的說法,就是“逼使東返”。“出雍門”,杜注說雍門就是“齊城門”。12杜注:“傳言陳氏務施。賈即子方。”按:大陸子方知道自家主人子我與陳逆、陳豹有讎,所以不願意與主人的讎人有什麼私交。
[原文]
宋桓魋之寵害於公;公使夫人驟請享焉,而將討之。未及,魋先謀公,請以鞌易薄;公曰:“不可!薄,宗邑也。”乃益鞌七邑。而請享公焉,以日中為期,家備盡往。①公知之,告皇野曰:“餘長魋也。②今將禍餘,請即救!”司馬子仲曰:“有臣不順,神之所惡也,而況人乎?敢不承命!不得左師不可③,請以君命召之。”
左師每食擊鍾;聞鍾聲,公曰:“夫子將食。”既食,又奏;公曰:“可矣。”以乘車往,曰:“跡人來告曰:‘逢澤有介麋焉。’公曰:‘雖魋未來,得左師,吾與之田,若何?’君憚告子,野曰:‘嚐私焉。’君欲速,故以乘車逆子。”④與之乘,至。公告之故;拜,不能起。司馬曰:“君與之言。”公曰:“所難子者,上有天,下有先君!”⑤對曰:“魋之不共,宋之禍也,敢不唯命是聽!”司馬請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其父兄故臣曰:“不可!”其新臣曰:“從吾君之命!”遂攻之。⑥
子頎騁而告桓司馬。司馬欲入,子車止之⑦,曰:“不能事君,而又伐國,民不與也;衹取死焉!”向魋遂入於曹以叛。
[今注]
①杜注認為宋桓魋“恃寵驕盈”,於國君不利,又說:“夫人,景公母也,數請享飲,欲因請討之。”(楊注認為這裏杜注把“夫人驟請享焉”句中“驟”解釋為“數”非是,應依吳闓生《文史甄微》解釋為“急”。)誰料桓魋先圖謀害公,“請以鞌易薄”句以下,杜注:“鞌,向魋邑。薄,公邑。欲因易邑為公享宴而作亂。”因為薄是“宗邑”(杜注:“宗廟所在”),所以宋君不同意交換,但是為了安撫桓魋,將七個邑附加於鞌,一並賜給了他。桓魋“請享公焉”,杜注:“偽喜於受賜。”按:“焉”可以是語助詞,可以是“於是”的意思。是否請求享公於鞌,不可必。楊注說是有個“享所”,亦未明言何地。“家備盡往”,楊注認為“家備”是“甲兵之備”,楊注:“謂魋以其私家之兵甲盡往享所。”我們認為這裏楊注與杜注應無矛盾。②杜注:“少長育之。皇野,司馬子仲。”楊注:“謂向魋從小為我所養育長大。”按:“長魋”是“使魋長大”的意思,“長”作動詞用。③杜注:“左師,向魋兄向巢也。”按:司馬為皇野官職,楊注已明確指出。皇野(子仲)認為要製服桓魋,不能不先取得左師向巢的支持與幫助。④“乘車”就是一車四馬,這裏“乘”讀shèng(音同“剩”)。“以乘車往”者應該是司馬子仲。“跡人來告”至“以乘車逆子”,是司馬子仲對左師說的一席話。杜注認為跡人是“主跡禽獸者”,“介麇”之介是“大”的意思,“君憚告子”句意思是“難以遊戲煩大臣”,“嚐私焉”句“嚐”是“試”的意思。孔疏:“《周禮·夏官》‘跡人掌邦田之政,凡田獵者受令焉’,鄭玄雲:‘跡之言跡,知禽獸之處也。”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跡人”在《周官·地官》,不在《夏官》;二是所引鄭注其實在賈疏中,而且與原文差異較大。楊注也說“《周禮·夏官》有跡人”,沿襲《左氏》孔疏之誤。又,楊注謂“介麇”之介應該是《方言》說的“獸無耦”的意思,“嚐私焉”是“以私人身份試與左師言”,恐怕也還有求證或商量的必要。為何有無耦之獐則行獵?“嚐私焉”是不是曾經私下相好過?究竟該如何講好?“君欲速”以下,意思隻能是:因為國君想快一點見到你,快一點與你一起去田獵,所以派我以車馬來迎接你。⑤“君與之言”,杜注:“使公與要誓。”楊注:“皇野告公與向巢盟誓。言,誓也。”楊伯峻先生舉成十三年《左傳》“言誓未就”句為證,其說是。“所難子者”句以下,杜注:“言雖誅魋,要不負言使禍難及子。”指天神先君發誓,古結盟中常見語。⑥“司馬請瑞焉”句以下,杜注:“瑞,符節,以發兵。桓氏,向魋。”杜注還指出:說桓氏不可伐者,是“司馬故臣”中“與桓魋無怨者”。司馬新臣雖然與向魋無恩怨可言,但都願意服從國君之命,於是向桓氏發起了進攻。⑦頎讀qí(音同“祈”)。杜注:“子頎,桓魋弟。桓司馬,即魋也。”楊注用杜注。“司馬欲入”,杜注:“入攻君。”楊注:“此司馬為向魋,非皇野。”兩注皆是。“子車止之”,杜注:“車亦魋弟。”子車不同意攻打國君,故加以勸阻。
[原文]
六月,使左師巢伐之。欲質大夫以入焉,不能;亦入於曹,取質。魋曰:“不可。既不能事君,又得罪於民,將若之何?”乃舍之。⑧民遂叛之,向魋奔衛。向巢來奔,宋公使止之,曰:“寡人與子有言矣,不可以絕向氏之祀!”辭曰:“臣之罪大!盡滅桓氏可也。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後,君之惠也。若臣,則不可以入矣。”
司馬牛致其邑與珪焉,而適齊。向魋出於衛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後氏之璜焉;與之他玉而奔齊。陳成子使為次卿;司馬牛又致其邑焉,而適吳。⑨吳人惡之,而反。趙簡子召之,陳成子亦召之。卒於魯郭門之外,坑氏葬諸丘輿。⑩
[今注]
⑧“欲質大夫以入焉”以下,杜注:“巢不能克魋,恐公怒,欲得國內大夫為質,還入國。不能得大夫,故入曹,劫曹人子弟而質之,欲以自固。”楊注:“劫曹人為質,是得罪民。”既如此,“乃舍之”,杜注:“舍曹子弟。”可見左師也不願得罪於民。⑨“司馬牛致其邑與珪焉”句以下,杜注:“牛,桓魋弟也。珪,守邑符信。公文氏,衛大夫。”按:公文氏向桓氏索要夏後氏之璜,是因為此璜可
“是得罪民”,楊注初版本“民”上有“於”字,修訂本已刪。實可不刪。貴。定公四年《左傳》記武王克商之後成王分魯以夏後氏之璜,孔疏認為此玉乃“夏後氏所寶,曆代傳之”。哀十四年《左氏》下文所謂“他玉”,自然不是夏後氏之璜。向魋用別的玉石應付公文氏的勒索之後,出奔齊國。司馬牛知道向魋來了,將齊國賞封給他的那個邑退還齊國朝廷,去而適吳,杜注:“示不與魋同。”看來司馬牛與向魋不共戴天。⑩杜注:“坑氏,魯人也……錄其卒、葬所在,湣賢者失所。”這裏所說的賢者,隻能是指司馬牛。楊注認為這個司馬牛未必就是《論語·顏淵》那個司馬牛,其說可謂謹慎。
[原文]
甲午,齊陳恒弑其君壬於舒州。孔丘三日齊,而請伐齊,三。①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恒弑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孫。”孔子辭,退而告人曰:“吾以從大夫之後也,故不敢不言!”②
初,孟孺子泄將圉馬於成,成宰公孫宿不受,曰:“孟孫為成之病,不圉馬焉。”③孺子怒,襲成,從者不得入,乃反。成有司使,孺子鞭之。秋八月辛醜,孟懿子卒。成人奔喪,弗內;袒、免、哭於衢。聽共,弗許;懼,不歸。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