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社會情感在社會的生產生活中產生。人就是以社會分工合作的方式實現生存發展的。社會共同體的狀況決定了人們各種利益的得失,因此引起人們的喜怒哀樂並形成了與之相關的社會情感---仁愛、歸屬感、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等。美好的情感源自於因利益獲得增進而形成的愉悅且穩定的主觀感受,並使人產生一種主觀傾向;惡劣的情感源自於因利益被損害而形成的痛苦且穩定的主觀感受,並使人產生一種主觀上的敵視。社會是人們分工合作共同體,正常情況下都會使人獲得增進的利益,因此人們對社會的情感通常都是美好的,如對陌生人誠摯的熱情、對愛人真摯的愛情、對親人深厚的親情、對朋友真誠的友情、對家鄉的熱愛、對政黨的責任、對祖國的忠誠。人們美好的社會情感會因彼此之間優良的合作關係而生,也會因彼此之間的惡劣的合作關係而毀滅。
良性競爭可以使人們美的社會情感獲得生長。良性競爭是一種“共生性”競爭,存在於分工合作的關係中,競爭的各方是相融互利的。“共生性”競爭主要是為了達到三個目標:一是使分工合理化;二是提高各方的積極性;三是使利益分配合理化。分工合理化並且各方積極性提高的結果是使分工合作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最終使各方都獲得了增進的利益。這種競爭使競爭各方(無論勝者還是敗者)都獲得了比沒有競爭時更大的利益,因此各方都可以因獲得增進的利益實現了增進的幸福而在競爭關係中產生美好的社會情感。比如說在體育競賽中,觀眾對勝出者的熱愛和對落敗者的尊重都是美好的社會情感,落敗者對勝出者的敬佩和勝出者對落敗者的尊重也是美好的社會情感。又比如說,在一支軍隊中眾多將士們競爭角逐將領之職,“共生性”競爭使其中一位優秀者當選而其餘落選,落選的將士們仍然會對軍隊產生熱愛之情並對勝出者充滿敬意,因為大家都明白最優秀者擔任統帥會使大家形成更大的戰鬥力並爭取到更大的勝利。在一個社會當中,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名分工者,若建立起了良好的“共生性”競爭的社會關係,當大家都明白並且都能從這種良性競爭的社會關係中獲得增進的利益時,才會形成對傑出者的尊敬和對弱者的尊重,這樣的社會才可能是和諧共存的幸福社會。
惡性競爭使人們的社會情感走向毀滅。“礙它性”競爭是一種惡性競爭,人們的總利益是受損的,而且一方的獲得建立在另一方的受損之上,形成了強者對弱者的壓迫與剝削。壓迫與剝削的社會關係給人帶來的是敵視和對抗,而不可能是和諧幸福。仁愛、歸屬感、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等美好的情感將因為人們彼此之間的敵視和對抗而毀滅。在惡性競爭中,弱者因利益被侵犯而仇視他人,而強者因被仇視也對他人充滿敵意,因此仁愛不可能普遍地產生,隻能部分地存在於弱者之間的同病相憐中或者強者之間的惺惺相惜之中,社會合作關係也因此分裂動蕩。在一個破敗的社會中,人們的利益時時遭受侵犯,人與人之間充滿敵意和仇恨,社會關係隨時麵臨崩潰,這樣的社會是不可能讓人產生歸屬感的,而人心離散又將加劇社會的破敗。人們彼此之間的壓迫與剝削和因此滋生的仇視、對抗、離散必定要破壞人們的道德感,道德感的破敗進一步使加劇惡性競爭使整個社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人們的理智感最終因仁愛、歸屬感、道德感的毀滅而病變,人們將不再以追求真理為榮,相反地以成功地掠奪、攻擊、破壞為榮。在人的理智感病變時,人的智能將用於變態甚至邪惡的目的――陰謀、欺詐、侵略、報複、戰爭、屠殺、恐怖襲擊。任何一個人,沒有仁愛感時必然是麻木不仁,沒有歸屬感時必然是失魂落魄,沒有道德感時必然是無良,沒有理智感時必然是陰險詭詐,這時的人隻剩下可能貌似很酷的外皮,外皮裏包裹著的必然是痛苦、失落、冷漠、仇視、無良和詭詐的心,這是人間的毀滅。破敗的社會關係會生下兩個怪胎:痛苦和失落。痛苦和失落是天生的一對,它們又會生下一堆邪惡的怪胎:冷漠、仇視、攻擊、破壞、無良、詭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