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美“為何物?(1 / 1)

我覺得這好,那不好!好與不好是一種感覺嗎,又有幾人曾深思?

美是事物具有的符合審美主體意向的品質。生命體的利益取向體現為生理本能、情感、理念方麵的主觀傾向。這種主觀傾向進一步引起行為上的傾向,形成生命體的“趨利避害”的行為。生命體正是通過“趨利避害”的行為方式追求利益獲得生存的。這種生理本能、情感、理念方麵的主觀傾向稱為意向。若事物符合生命體的意向,則對於該生命體來說該事物是美的。不同生命體的意向有主觀反應上的差異,也有利益指向上的差異。低等動物和植物的主觀反應是原始的,隻有生理本能方麵的植物神經式的刺激反應,因此這些生命體的意向隻是簡單的本能上的刺激反應,如植物的向光生長;高級動物的主觀反應既有生理本能反應,也有情感上的好惡,如獅子對領地入侵者的敵視和對牛群的喜好;人因具有完善的情緒反應和記憶、邏輯演繹功能而獲得了最為完善的主觀反應,形成了生理本能、情感、理念上的意向。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意向,因此有不同的美的判斷。對於水稻來說,肥沃、且適度泡水成漿的土壤是美的;對於小麥來說,肥沃、濕潤但並不泡水的土壤才是美的。對於大灰狼來說,肥大的羊比瘦小的羊更美;而對於水中的魚來說,無論是肥大的羊還是瘦小的羊都沒有所謂的美。因審美主體的意向不同,美也就不同。

關於一切事物的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都是依照某種標準而進行的判斷。在人們眼中,所謂的美就是世間萬物所具有的符合人們意向的品質。若是拋開了人們的意向,世間萬物就沒有關於美與醜的判斷,也沒有關於善與惡的判斷。人作為一種生命,在考慮人類社會時,對人以及由於同質原因而對諸多生命構成的生態係統產生價值上的偏向是必須的,否則討論人的生死存亡與否、生態係統好壞與否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剝離了生命的取向時,談論任何物質形態的好壞錯對否是十分荒唐的。當沒有了生命價值的取向時,黑洞、太陽、隕石、氣狀星球、固態星球、液態星球、宇宙射線、光、土塊、氣體都沒有好與壞,都是宇宙物質的一種形態。當沒有了生命價值為取向時,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山洪、冰凍、地球爆炸、太陽熄滅、生物誕生、生物間殘殺、人彼此間相食、物種滅絕都是普通的宇宙物質運動,都沒有錯對好壞之別,人類社會的意義歸於虛無。所以,當人們對世界萬物做出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的判斷時,必須以生態係統特別是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要求為標準。人們對美的判斷,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價值判斷;人們的審美觀念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念。

人的生命形式決定了人自身的利益取向,這種利益取向體現為人的生命體在生理本能、情感、理念方麵的意向。對於人來講,美就是事物具有的符合人意向的品質,即“符合人意即為美”。美是事物所具有的一定特性與人們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極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關係屬性。世間萬物原本沒有所謂的美醜,當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動中形成了利益取向時就有世間萬物的美醜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