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層級
高管商學院
作者:胡泳 郝亞洲
管理層級在管理史上經曆了一種過山車般的曆程。人們對待層級的情感由福特時代的極度狂愛到信息技術興起之後的極度厭惡,呈現鍾擺式的振蕩。隨著近二十年來各種管理創新層出不窮,人們對層級的認識終於開始回落到了基本麵,發現層級可能既不是好東西,也不是壞東西。它就像技術一樣,好壞取決於使用者的信念和操作。
層級不是替罪羊
許多學者和管理者將層級視作了變革路上最大的絆腳石,最重要的理由便是層級阻礙了創新。
的確如此。堪稱21世紀第一大公司新聞的莫過於底特律三巨頭的沉淪。當人們重新審視以通用汽車為代表的美國車商為何被逼上破產絕路,不約而同地認定是腐朽的官僚機製帶來了企業文化的墮落。一位通用的高管這樣說到,“在通用汽車,壓力並不在於獲取勝利的結果,而是來自於官僚製度和整個通用汽車體係的認可”。層級製度讓昔日現代公司的榜樣積重難返。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同一時期另一樁巨頭破產案中,主角雷曼兄弟是一家相對靈活,更加鼓勵個人創新和成長的公司,可是它依然沒能擺脫失敗的命運。
倫敦商學院的伯金·肖教授認為,正是因為缺少了組織內部的動力,過於依賴外在動力,導致了雷曼兄弟的管理一團混亂。而提供組織內動力,正是層級製度的強項。
看一個層級的正麵案例。隨著收購《華盛頓郵報》而成為全世界媒體寵兒的貝索斯,其創新精神和對行業的顛覆能力不在喬布斯之下。他帶領的亞馬遜從電子商務興起之時就在引領時代,今天炙手可熱的雲計算與大數據的主力軍中,均能看到它的身影。但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卻是經典的層級組織架構,貝索斯大權獨攬,據說其專製程度更是超過了喬布斯。
伯金·肖認為現代管理在新千年以來遭遇了種種挑戰,這並非是層級的罪過,而是你是否選對了與自己相匹配的組織架構,這樣的架構包括橫向溝通協作和縱向指令傳達兩個維度。如果你是喬布斯或者貝索斯這樣的性格,無疑,專權與層級是最好的組織形式。如果你是喜歡穿著拖鞋上班的紮克伯格式的性格,無疑,網狀組織更適合你。
組織跟隨戰略,更要跟隨管理者的內心。
為了活著有個秩序
在電影《義海雄風》中,湯姆·克魯斯扮演的律師丹尼爾問小古巴·戈丁扮演的海軍中士卡爾,“你為什麼要當海軍?”卡爾說,“我就是為了活著有個秩序。”
軍隊管理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模版,其嚴密的等級秩序保證了軍隊運作的高效和精密。但這僅僅是客觀理由。因為我們誰也無法否認的是,複雜的人性中存在“依賴”的一麵,就像卡爾所說的,也許對這種大型層級組織的依賴是他的人生追求。
哈羅德·萊維特在總結百年組織架構演變的時候,提出有一種意識形態層麵的冷戰一直存在,這兩大流派時而彼此唾棄,時而彼此融合,它們分別是“人性流”和“係統流”。
人性流的擁躉認為組織是為人而設計,組織要滿足個人的樂趣和發展需要。係統流則認為,人要為組織而活,一切都應該嚴格按照事先設計好的秩序成長。這兩種流派的爭鬥從卓別林的那部《摩登時代》就已展開。
很少有人注意到,人性流中有一個悖論,即人的天性中真的是由追求個性解放那一麵主導的嗎?正是因為忽略了這一點,人性流始終沒有擺脫層級理論的框架,雖然有人提出“熱情的團隊”(Passion-Driven Teams)的概念,但其實也不過是一種鬆散的層級形態。
奧迪康是丹麥的助聽器製造商,在1988年的時候由CEO拉斯·科林德主導了一場顛覆組織的計劃,被稱為“意麵組織”(Spaghetti Organization)。所謂“意麵組織”即徹底打破原有架構,讓員工根據興趣自由結組。這次變革遵循達爾文主義,隻有獲得客戶青睞的項目才能得到資金支持。在變革進行到1996年的時候,有學者發現奧迪康的業績大幅提升的背後並非是“意麵組織“的勝利,而是科林德悄悄地把傳統層級的一些要素慢慢拉了回來。這場變革中,不能說“意麵組織”失敗了,更不能說層級製度勝利了,用伯金·肖的話來說,是因為奧迪康把自己置於了一個中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