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四名將白起、廉頗、王翦和李牧中,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是廉頗。一篇進入初中語文課本的《將相和》,將廉頗豪氣幹雲、光明磊落而又知錯能改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辛棄疾在一首詞中的八個字,“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更是將一個不服老的可愛老頭兒刻畫得栩栩如生。廉頗在曆朝曆代百姓心中的地位也很高,人們把他稱為“德聖”,與“文聖”孔子、“武聖”關公相提並論。
藺相如呢,關於他早期和晚期活動的記錄都很少,就連出生地和墓地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故裏說主要有河北省邯鄲藺家河村、山西省古縣寶豐村、山西洪洞縣許村等十幾個版本;墓地也有河北邯鄲、邯鄲藺家河、磁縣羌村、保定曲陽相如村等十幾個版本,別說一般人,就連考古專家往往也都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這些事情就讓專家們去爭執吧,我們來講故事。
完璧歸趙
首先出場的是藺相如,掌聲歡迎。
藺相如的第一次登台亮相,與著名的“和氏璧”有莫大關係。“和氏璧”是楚國人卞和上山砍柴時無意發現的,拿去獻給了楚厲王,卻被有眼無珠的楚王當成一塊普通石塊。楚厲王怪罪卞和欺騙自己,就砍去他的右腿。
等楚厲王駕鶴歸西之後,卞和把玉又獻給了楚武王,楚武王的眼睛也很近視,看不出寶貝,就把卞和的左腿也給砍了……卞和也真是一個死心眼兒,一定要在這事兒上跟楚國君王們較真兒。等楚文王繼位後,他又跑去獻寶。幸好楚文王的眼神比較好,不然,這一次,卞和會把什麼留在宮廷裏呢?
要我說,這和氏璧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他讓卞和平白無故地丟了兩條腿,還差點兒讓秦國與趙國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
楚懷王曾經把和氏璧賞賜給大臣昭陽,可和氏璧卻在他拿出來在眾人麵前顯擺的時候突然失蹤了。從此,和氏璧就在民間流轉,最後不遠千裏來到趙國,被趙惠文王獲得了。這可是個大寶貝啊,趙惠文王高興得不得了。可他還沒把寶貝捂熱,秦昭王就派使者前來商量:“老趙啊,聽說你獲得了一塊和氏璧,碰巧我也喜歡這些石頭,你就讓給我吧,我給你十五座城池!”
趙惠文王犯愁了。照說拿一塊和氏璧去換十五座城池,這買賣賺大了。可如果誰真的相信秦國會拿十五座城池來交換,那他就是很傻很天真。跟秦國人做生意,沒有誰能賺到錢,搞不好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就像當年楚懷王跟秦國人做生意一樣,客死異鄉,徒增笑柄。
可他也不能不給回應啊?派誰去秦國呢?他征詢群臣,卻無人敢去秦國。那可是虎狼之國啊。這時,太監總管繆賢站出來說:“我有一個門客,叫藺相如。他足智多謀,可堪此任。”
“嗯,他有什麼本事?”
“大王,有一年我曾經得罪過您,準備收拾行李去燕國避難。藺相如勸阻我說,之前燕國國君對我畢恭畢敬,是因為看在趙王的麵子上;現在我去逃難,就什麼都不是了,燕王一定會把我獻給趙王。是以他勸我向您坦白承認錯誤,最後您果然原諒了我。”
“果然有些意思,那好吧,就是他了。”
藺相如就代表趙惠文王去了秦國。
來到秦國,藺相如把和氏璧獻給秦昭王。秦昭王見了寶貝笑得合不攏嘴,自己看了,傳給大臣們看,大臣們看了,又傳到後宮裏讓大小老婆們看。估計後宮傳遍,也得十天半個月工夫。這還沒啥,關鍵是秦昭王根本就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情,好像它們從來不存在一樣。
藺相如想,不行,得想辦法。於是他就對秦昭王說:“大王啊,這和氏璧其實有一處瑕疵,我指給您看看吧。”
秦昭王不知是計,就把和氏璧還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抱住和氏璧,質問道:“閑話少說,您說的十五座城池在哪裏呢?您可別玩兒我啊,否則的話,我就把這寶貝往地上這麼一扔。”
秦昭王急了,說:“且慢,不就十五座城池嗎?我給你就是。”於是吩咐人送上地圖,他漫不經心地在上麵指點了一通,說:“呐,這就是了。你把寶貝給我,我把十五座城池給你,公平交易,童叟無欺。”
藺相如暗罵,我呸,你們秦國人靠得住,母豬都上樹。他心裏已經打定了主意,這和氏璧,是不能再落到秦國人手裏了。於是,他對秦昭王畢恭畢敬地說:“這和氏璧是上天降下的寶貝,趙王送它出門的時候,足足齋戒了五天。您在接受寶貝的時候,也應該做足這些功課,齋戒五天,以示誠意。”
“沒問題。”為了得到寶貝,秦昭王也豁出去了。
五天很快就過去了,秦昭王傳召藺相如,卻見他兩手空空。秦昭王問:“寶貝呢?”
“送回趙國了。”
“什麼?”秦昭王臉色大變,“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煩了?”
“正是正是。”藺相如麵不改色,你們秦國人出了名的不講信用,這和氏璧到了你們手中,你們會把十五座城池給趙國嗎?就算你們真的給,我們趙國真的敢要嗎?與其如此,不如大家不要做這買賣了。現在寶貝已經送回去了,我留在這兒,要殺要剮悉聽尊便,反正二十年後俺又是一條好漢……當然,其他國家會不會批評您貪圖別人的寶貝,那就與我無關了。
秦昭王無計可施,隻好放了藺相如。藺相如完璧歸趙,功勞很大,被封為上大夫。
澠池之會
第二出戲,廉頗開始登台,不過,主角還是藺相如。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白起攻取了趙國的兩塊地盤。第二年,又派兵攻占了趙國的石城。第三年,秦國再次向趙國進攻,斬殺趙國士兵兩萬多人,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這時,為了集中兵力攻擊楚國,避免兩線同時作戰,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約趙惠文王在楚國西河外的澠池進行高峰會談,建立平等友好關係。
去,還是不去呢?還真的是一個問題。去,太危險了,楚懷王的前車之鑒擺在那裏,搞不好趙惠文王就得在秦國度過餘生了;不去,秦國怎會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