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趙敬侯再次攻打衛國。魏武侯一看,你反了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負俺小弟?於是派大軍攻打趙國本土。趙國的實力畢竟還不如魏國,頂不住,就向楚國求助。大家注意了,這時候楚國已經獲得了吳起,對軍隊進行了一番改革,實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再也不是當年那支被吳國和魏國揍得連媽都不認識的楚軍了。楚悼王派吳起援助趙國,於是,吳起就與他的老東家兵戎相見了。
吳起太熟悉魏軍的作戰風格了,因此他沒有跟魏軍正麵交鋒,而是協助趙國軍隊,攻擊魏國的大後方,使得魏軍顧頭不顧腚,兩頭忙。趙敬侯趁機展開反攻,奪取了魏國的棘蒲邑(今河北魏縣南),不久又占領了黃城(今河南內黃西)。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就在楚國和趙國不斷騷擾的當口,中山國又惹出麻煩了。魏文侯時,魏國曾經把中山國收入囊中,成為製約趙國的一塊飛地。中山桓公不忘滅國之痛,經過二十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這一年成功複國,結束了魏國的殖民統治。這對於魏武侯來說打擊太大了,現在,他已經喪失了麵對趙國的戰略優勢。
怎麼辦?
魏武侯想到的還是跟趙國、韓國結盟,以避免多條戰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局麵。既然單幹的路走不通了,那就趁早改唄。他腆著老臉,笑嘻嘻地給趙敬侯寫信:“兄弟,俗話說打虎還得靠親兄弟,咱三家到底是一個媽生下來的,不如咱還是放下武器,重新結盟吧。以前那些都是誤會,誤會……”
趙敬侯也不想做得太過分,鄰居之間關係搞得太僵,對誰都沒有好處。更何況,以前結盟時,三國聯手闖江湖,趙國也是獲益匪淺,跟著強大的魏國搶了不少戰利品。
就這樣,魏、韓、趙三國再次聯合在一起了。
團結起來不但強大,而且可怕。這種力量,齊國人最清楚。
公元前380年,齊廢公攻打北方國家燕國,攻占了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地區。當時燕國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國家,之後他們會在戰國時代有濃墨重彩的演出。燕簡公向鄰居趙敬侯求救,趙敬侯立刻通知魏武侯與韓文侯。這哥兒仨立即派兵馳援燕國,打敗了齊軍。
過了兩年,齊國人不服氣,也許是上一次沒被收拾好,他們又入侵燕國。與上一次一模一樣,一樣的開局,一樣的過程,一樣的結局——不,對於齊國來說,結局更慘。這一回,三國聯軍追殺到齊國本土,一直打到齊國靈丘(今山東高唐南),搶了不少糧食和奴隸方才退兵。
再過了兩年,齊廢公被權臣田午所殺,田午自立為王,是為齊桓公。齊國陷入內亂,一片混亂。魏武侯見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主動聯合燕、魯、衛等國,一起討伐齊國,打得齊桓公叫苦不迭,就差磕頭求饒了。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魏武侯是懂得個中三昧的。
魏、韓、趙三國第二次蜜月期的結束,還是因為衛國。
公元前372年,衛國衛慎公死了,衛聲公即位。衛聲公全力協助魏國牽頭的軍事行動,攻取了齊國的薛陵(今山東陽穀東北)。哪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趙國新上任的國君趙成侯見魏國和衛國都傾其主力攻打齊國,後方空虛,就想趁機攻打衛國,撿點兒便宜。他采取閃電戰的戰法,迅速攻占了衛國七十三座城池。
衛聲公打不過趙國,找魏武侯評理,要求他維護正義。衛國一直跟著魏國混,按期繳納保護費,所以魏武侯隻能出麵,要趙國歸還衛國的領土。趙國不幹了,“你憑啥呢,這年頭,拳頭是硬道理,有本事你來搶回去啊。”
大家一攤牌,兄弟就沒法做了。魏武侯說:“行,拳頭上的事情,就用拳頭解決吧。”
魏武侯親自率領魏軍攻打趙國,在趙國藺邑(山西省柳林縣孟門古鎮)大敗趙軍,再敗趙軍於懷邑(今河南省武陟縣)和澮邑(今山西侯馬市附近),把趙國收拾得服服帖帖。
這是魏武侯親自指揮的最後一戰。兩年後,他去世了。他的兩個兒子魏緩和魏罃爭位,後者最終勝出,是為魏惠王。魏武侯把老爸留下的霸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他雖然在為人處世方麵不及魏文侯,倒也不失為一代梟雄。在這之後,魏國每況愈下,漸漸沒落,一代巨人終成矮子。那都是後事,此處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