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創建“中國元”統一國家貨幣(2 / 3)

(3)整合一國四種貨幣以創新新的“中國元”。近年來,兩岸四地經濟不斷融合,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加強。2003年,國家商務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2010年6月29日,大陸和台灣兩岸正式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一係列的經濟互惠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區域貿易和投資之間的發展。而由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兩岸四地都發行本地貨幣,實行各自的外彙製度。不同的貨幣和外彙體製,也造成了四個地區之間交易成本巨大和結算的不便。例如,假設外彙交易費為1%,為2012年1—11月在內地與香港之間的貿易的外彙交易成本約34.149億美元。加之港幣與美元掛鉤,台幣實行市場浮動彙率,與人民幣的彙率變化的差異,給貿易和投資帶來彙率風險,阻礙貿易和投資的順利進行。

通過製定兩岸四地金融長期合作整合計劃,將四種貨幣整合為“中國元”,可以大大增強中國金融實力,減少兩岸四地經濟貿易往來成本,降低金融和貿易風險,還可以逐步發展成為亞洲主要國際貨幣,與美元、歐元並駕齊驅,成為國際三大主力貨幣之一。

二、建立兩岸四地統一貨幣“中國元”的分析

1、區域貨幣理論分析

(1)貨幣區域聯盟理論分析。根據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域理論,不同國家和地區組成貨幣聯盟,實行單一的共同貨幣,或幾種貨幣相互之間保持無限兌換,互相之間相互盯住彙率,保持不變,對外則統一浮動,以求達到宏觀上經濟政策的最優效果。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式下,貨幣一體化有利於抵禦金融危機的發生和危害,使區域內金融與貿易相對穩定。同時,由於區域外實行浮動彙率,使經濟更有彈性,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對外達到收支平衡。

貨幣區域聯盟整合了區域金融優勢,降低了金融貿易成本,增強了抵禦外來金融風險的能力。如歐元自1999年1月1日正式發行,2002年1月1日正式流通以來,改變了美元獨大的世界格局。歐元區範圍不斷擴大,區域內資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區域經濟不斷壯大,在近年來的金融危機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貨幣區域聯盟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與風險。以歐元區為例,各成員國有統一的貨幣製度,但財政不統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不平衡,無法采取貨幣手段調節本國經濟平衡,進而會導致局部金融危機。這次歐元區內的希臘債務危機、意大利經濟危機就是歐元貨幣區內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危機的表現。

(2)國際貨幣區域聯盟的發展。區域貨幣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產物。最主要的區域貨幣是美元和歐元,另外還有西非經濟貨幣聯盟和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美元在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地區被廣泛接受,有的國家和地區直接使用美元即美元化製度,如厄瓜多爾和薩爾瓦多在2001年就實行美元化製度。有的國家和地區貨幣與美元直接掛鉤,實行貨幣局製度,如香港就是典型的與美元掛鉤的貨幣局製度。歐元首先由11個成員國通過條約將本國貨幣按固定彙率轉換成新創立的歐元,現在已發展到有17個成員國,另有9個國家和地區采用歐元作為當地單一貨幣。歐元的誕生促進了歐洲經濟一體化,歐元也成為與美元抗衡的第二大貨幣。同時,歐元的設想提出、方案實施到現實的發展,為國際貨幣體係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論開拓和實證經驗。

隨著區域貨幣聯盟的發展,美元與歐元會日臻成熟,西非和中非貨幣聯盟也會產生實質性的進展。在亞洲,市場呼喚強勢貨幣的出現,中國元的設想和誕生,會引起亞洲國家的矚目和響應。

2、建立“中國元”貨幣的客觀基礎

(1)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攀升。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加入WTO以來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經濟體係中的地位由從屬被動變為主動牽引,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已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國際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中國GDP 到達519322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83492.283億美元,在國際排名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如果按照人民幣實際購買能力計算,與美國GDP會更接近。同年,中國進出口總額386.76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貿易大國,第一出口大國。這些強勁的經濟貿易實力為中國貨幣的統一和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國家外彙儲備的不斷增加。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國際收支由逆差轉變為順差,外彙儲備逐步積累,並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彙儲備國。由於貿易順差持續擴大,人民幣一直處於升值通道,外彙儲備持續增加。到2012年12月,外彙儲備達到33115.89萬億美元,接近國家當年財政收入的兩倍。這一點與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截然相反,為中國貨幣和彙率的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能有效地抵禦國際資金緊缺或貨幣大幅貶值造成的貨幣危機。

(3)人民幣彙率堅挺,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1980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彙率經曆了一個由跌到升的過程。1980年1月1日人民幣兌美元彙率為1:1.55,隨著國家對外彙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人民幣彙率對美元彙率不斷下跌。到1996年4月1日人民幣兌美元官方彙率跌到1:8.35,此後國家出口創彙能力不斷增強,外彙儲備不斷增加,人民幣逐步升值。到2013年4月1日,人民幣兌美元彙率升值到1:6.27。隨著人民幣幣值由貶值到逐步升值的轉變,居民改變了1997年以前熱衷美元存款的現象,普遍選擇人民幣存款。在境外和國外,由於人民幣幣值穩定,中國國際貿易交易量大,人民幣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打開了先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