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張洪祥感激地對洪學智說:“洪老,您老人家的‘條子’真管用,您為家鄉辦了這麼多好事情,我們真得好好謝謝您啊!”洪學智卻幽默地說:“哪裏的話啊,你是‘父母官’嘛,我還得聽你的喲!”
每次張洪祥去“麻煩”洪學智時,他打招呼的第一句話往往是:“‘父母官’又來了?又給我帶來啥任務啊?說吧——”特別是當張洪祥擔任原六安地委秘書長以後,和洪學智打交道越來越頻繁了,兩個人說起話來也越來越隨便,甚至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有一次洪學智因病住院,張洪祥因為有“公務”在身,不得不去醫院“麻煩”他老人家,醫生說老人家身體不好,不宜多說話,洪學智的老伴也麵露難色。躺在病床上的洪學智見狀,氣不打一處來,他用手使勁地擺了擺說:“你們都閉上嘴,我家鄉的‘父母官’大老遠地跑來了,他來是找我辦事的,你們管什麼管?你們誰都不許管!”見洪學智發了脾氣,周圍的人這才不吭聲了。
“大別山要多種些板栗”
洪學智對家鄉的經濟發展非常關注,而且這種關注絕不是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指示”上,他的關心非常具體也非常管用。
洪學智曾經不止一次地對張洪祥和金寨縣的同誌們說,像大別山這樣的山區,如果光靠種糧食,農民是永遠都富不起來的。那麼怎麼辦呢?應該多種一些適合山區條件的經濟作物,比如說板栗、茶葉和野菜等,特別是要多種板栗。“山上一定要多種板栗,板栗這個東西真是個好東西,既能當飯吃,又能當菜吃,為什麼不能讓農民們多種板栗呢?”根據洪學智說的辦法,金寨縣從1983年開始廣泛地種植板栗,經過多年的種植,目前這個縣的板栗產量已經位居全國前列,僅去年的板栗產量就超過了2億斤,成為名副其實的“板栗大縣”,農民的人均收入如今已經超過了2千元。
“洪老每次回家鄉,嘴裏總離不開板栗,如今我們金寨縣的不少農民過上了好日子,那都是托了他老人家的福啊!”張洪祥說。
“不要給我唱讚歌”
“洪老為家鄉辦事情,那絕對是真心誠意的,他為人很低調,隻想把事情辦好,讓鄉親們日子能過得好一點,他不希望別人為他唱讚歌,甚至在這方麵實事求是都不可以。”張洪祥說。
在這方麵,有一件事情給張洪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2年,為了宣傳金寨籍的老紅軍、老戰士,激發金寨縣幹部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金寨縣有關部門計劃編寫、出版一本《解放軍金寨縣將軍傳》。洪學智無疑是金寨縣最具知名度的老將軍,縣裏很認真地組織人員為也撰寫了“洪學智”篇。文章寫好後送給洪學智審閱,沒想到老人家看過後竟然非常生氣,他說:“這哪是在給我寫傳呢?這是在吹捧我啊!”第一稿沒通過,縣裏又組織人員寫了第二稿,張洪祥考慮到第一稿中很多實事求是的內容,都被洪學智給刪掉了,便在文章的末尾增加了一段他老人家關心家鄉經濟發展的文字。這次洪學智看了,雖沒再發脾氣,但卻建議將這一段也給刪掉,他說:“你們不要這樣寫行不行呢?你們這樣一寫,好像我洪大麻子(當年彭德懷元帥給洪學智起的‘綽號’)心裏隻想著自己的老家,不關心其他地方似的,我啊,還是得避避嫌哦。”因為當時洪學智已經患病,他便交代由秘書邢奇寶少將再作修改。
後來邢奇寶將這段原本詳細的文字改得模糊了一些,並在洪學智本人沒有簽字認可的情況下,以“洪學智辦公室”的名義將定稿傳回縣裏。由於洪學智的一審、二審,《解放軍金寨縣將軍傳》的出版時間也不得不向後推遲。
洪學智走了,永遠地走了。在1955年共和國授銜的55位上將中,如今在世的隻有呂正操和蕭克這兩位老將軍了。和所有人一樣,白發蒼蒼的張洪祥如今隻能在腦海中保留洪學智那些曾經的影像了。“你看,這是我隨身帶著的電話本,第一頁第一行,就是他老人家的電話和家庭住址,第二行是他秘書邢奇寶的,以前,我一翻開電話本就能看到他老人家,今後,再翻開這電話本,我還會想起他,想起他為家鄉做過的一切。”
(朱曉凱,《六安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