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組織編撰我軍第一套後勤理論叢書,奠定軍事後勤科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軍事後勤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和成果,體現著一個國家軍事後勤科學發展的總體水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盡管我國的軍事後勤理論特別是革命戰爭後勤理論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軍事後勤的一些根本規律,但與蘇、美等發達國家軍隊相比,我國的軍事後勤基礎理論相對來說還比較薄弱,係統性研究還沒有開展起來,對後勤基本概念、基本職能、內外關係等問題的研究沒有大的突破,更沒有形成係統化的分科的後勤理論即後勤科學。洪老部長重回總後勤部主持工作之後,十分重視推進後勤理論向後勤科學的更高層次發展,在確立後勤學術研究指導方針的同時,直接抓了與軍事後勤科學確立密切相關的兩個方麵工作:一是對我軍第一場大規模現代化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後勤經驗的係統總結;二是在此基礎上組織我軍第一套《軍事後勤理論叢書》的編撰。前一項工作在他任職總後部長期間完成,後一項工作大多在他調離總後到軍委任職期間相繼完成。這兩件大事的推進和圓滿完成,使中國特色的我軍後勤科學得以初步確立。
洪老部長對軍事後勤理論叢書的編撰,費盡了心血。為了加強領導,他親自點將,讓時任總後司令部副參謀長的劉魯民同誌具體籌劃與組織,並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持。劉魯民副參謀長是1938年入黨的老同誌,長期從事軍事教育和後勤訓練工作,學風嚴謹,在軍事學術上有很高造詣,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在洪老部長的領導下,劉魯民同誌精心組織,具體籌劃,設計並推出了與軍事後勤科學的確立密切相關的3套叢書,即《軍事後勤理論叢書》《軍事後勤曆史叢書》《外軍後勤譯叢》,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體係。
《軍事後勤理論叢書》,包括了戰爭不同層次、不同軍種、不同專業的軍事後勤理論,有《馬克思主義軍事後勤理論研究》《外國名人名著論後勤》《軍事後勤學》《戰略後勤學》《戰役後勤學》《戰術後勤學》《軍隊後勤指揮學》《軍隊後勤參謀學》《後方防衛》《後勤人才學》《軍隊後勤教育學》《軍隊後勤與社會》,以及各專業勤務理論著作等共24種。
《軍事後勤曆史叢書》,包括了《中國古代軍事後勤史》《中國近代軍事後勤史》《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世界軍事後勤史》(分古代史、中世紀史、近代史、現代史4部)等專著以及相應的資料選編共26種。
《外軍後勤譯叢》,是在我軍翻譯的100多種外軍後勤譯著的基礎上擇其精華出版的,包括了《理論後勤學》《國防後勤學》《偉大衛國戰爭中的蘇聯武裝力量後方勤務》《戰爭與後勤》《美國陸軍後勤史》《蘇軍後勤七十年》《戰爭、經濟與社會》《後勤概論》《美軍歐洲戰場後勤保障》《外國百科全書後勤條目選編》等共10種。
上述3套叢書的編撰,是我軍後勤史上規模空前巨大的理論工程。在洪老部長的關心、支持下,這3套叢書被列為全軍後勤學術研究“七五”規劃重點項目,下撥專門經費,召開全軍後勤學術研究工作會議進行部署,組織動員全軍後勤力量參與攻關,同時加強與地方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聯係,開展對中國古代和外軍後勤史的軍內外聯合研究。經過各有關單位和部門的共同努力,這3套叢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陸續完成,正式出版發行。
這3套叢書的出版發行,受到全軍理論工作者和廣大後勤人員的熱烈歡迎與交口稱讚,也確立了我國軍事後勤理論研究在世界的地位。《軍事後勤理論叢書》對軍事後勤基礎理論研究取得全麵的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後勤學院和國防大學分別編撰出版的《軍事後勤學》這兩本軍事後勤基礎理論專著,在吸取古今中外軍事後勤理論精華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全新的理論觀點,與經典著作美國的《國防後勤學》、日本的《後勤概論》、台灣的《國防後勤概論》相比,闡述的理論更加係統、更加深刻,標誌著我國軍事後勤理論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軍事後勤曆史叢書》囊括了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軍事後勤曆史發展情況,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套完整、係統地反映軍事後勤曆史的史書大全。《外軍後勤譯叢》第一次集中展示了二十世紀世界軍事後勤名著,成為我軍進行軍事後勤理論研究以及後勤建設與保障的重要借鑒和參考。
此後,我軍的後勤理論研究進一步發展,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相繼編撰出版了《高技術條件下戰爭後勤保障叢書》《後勤管理叢書》《新時期軍事後勤理論叢書》,編寫頒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條例》等一係列後勤條令條例和法規規章,特別是從1991年開始曆經10餘年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軍事後勤百科全書《中國軍事後勤百科全書》,我軍後勤理論水平不斷提高。新世紀新階段,我軍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軍事後勤理論研究,又取得了許多新的重大突破。毫無疑問,洪老部長20多年前親自抓的這3套叢書,對我軍後勤理論研究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林叢光,後勤工程學院原院長、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