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洪學智將軍主導誌願軍後勤體製改革(3 / 3)

為進一步加強誌願軍後勤管理,洪學智同誌又組織誌後司各專業勤務部門相繼召開會議,在認真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了規章製度。比如,運輸工作在總結“分段包運製”經驗的基礎上,製定了《戰時汽車管理運輸工作製度暫行草案》軍械工作製定了《作戰軍由前沿兵站借取彈藥的規定》、《彈藥儲備、補充程序規定》、《彈藥儲備攜帶標準》衛生工作製定了衛生工作報告製度、統計製度以及傷員醫療後送製度軍需、財務製定了《戰時暫行供應標準》、《誌願軍預決算計劃規定》、《誌願軍財務關係試行規定》等,使誌願軍後勤各項業務工作逐步走向製度化。

四、誌願軍後勤體製改革的作用及對我軍後勤建設的影響

五次戰役以後的誌願軍後勤保障實踐,以及此後我軍後勤建設的做法充分表明,洪學智同誌主導的後勤體製改革是我軍後勤的一次曆史性變革,其創立的新型後勤體製不僅在戰場上顯示了很大的優越性,而且對指導軍隊後勤建設與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種新型後勤體製適應了朝鮮戰區的地理、交通條件和作戰要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方麵,由於誌願軍有了集中統一的後勤指揮機構與強大的多兵種合成後勤保障力量,既有利於後勤指揮與作戰指揮的統一,保證誌願軍首長作戰決心的實現又有利於保持戰役後方的穩定,加強後勤基本建設也有利於部隊順利地遂行機動作戰任務。尤其是取消兵團後勤,分部直供到軍,軍後勤不需要在分部管區內設置供應機構,避免了在朝鮮這樣狹窄的戰場上展開重疊的後勤機構。另一方麵,由於戰役後方與戰術後方劃分明確,後勤各分部與軍以下部隊職責分明,既較好地保持了戰役後方的穩定性,又便於各分部及時掌握基本情況與敵我雙方的活動規律,能夠靈活機動地對作戰部隊實施有效保障與越級支援。與此同時,由於實行分區供應後各分部受部隊行動的影響小,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有利於各分部掌握該區敵機、敵特的活動規律,更好地熟悉當地的環境、地形、道路、資源等情況,集中力量進行倉庫、醫院、道路和防護設施等後方建設。而軍以下部隊既可以在作戰中就近得到供應區的支援,又可在轉移的沿途得到兵站補給,也可以在到達任何新地區時迅速得到供應,不必攜帶大量物資,既提高了部隊的機動速度、又減輕了戰時交通保障壓力。尤其是軍後勤成為一級供應實體,軍以下部隊按照建製供應,既利於部隊作戰指揮與後勤工作的高度統一,又有利於提高戰術後勤保障的靈活機動性。正如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在1952年5月31日的1位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說的那樣:“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跡。”美軍遠東空軍也在他們的“絞殺戰”總結中承認:“由於共軍後勤係統的靈活,絞殺戰未獲成功。”

誌願軍後勤體製改革的成功實踐也為我軍現代後勤建設與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一方麵,誌願軍後勤在朝鮮戰場上取得的寶貴經驗指導了我軍後勤建設與發展,使我軍後勤工作逐步向兩個方麵轉變。一是隨著現代戰爭戰場後勤保障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我軍後勤保障從過去主要采取就地籌措、取之於敵的方法,逐步轉到主要由後方供應、全軍統一實施的新階段;二是後勤專業管理由過去各級分別製定製度、分散管理,逐步轉入全軍集中統一組織的新格局。另一方麵,為適應這種變化,後勤體製建設開始逐步向一體化轉變。借鑒誌願軍後勤機構統一領導、後勤力量統一指揮、後勤計劃統一擬製、後勤保障統一實施、後勤地域統一防衛等經驗,進行了3個方麵改革。一是逐步建立健全了全軍各級後勤組織機構,確立了“上統下分”的保障體製,實行了由單一軍種後勤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後勤的轉變;二是進行了必要的後勤設施建設,擁有了一批倉庫、醫院、汽車部隊、工廠和後勤院校三是不斷製定和完善了各項業務管理製度。

誌願軍後勤體製改革的精髓始終為我軍後勤體製改革所遵循。一方麵,自抗美援朝戰爭以來,我軍不論是對印、對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還是遂行大規模非戰爭軍事任務,軍(集團軍)後勤都與朝鮮戰場一樣是事實上的供應實體,都在履行與師後勤類似的保障職能,都屬於戰術後勤範疇,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麵,我軍不論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劃區統供改革試點,或是八十年代的以“三代”為主的網絡型劃區保障改革,還是今天以軍區為基礎的初步聯勤與大聯勤體製改革,其基本思路仍然類似於誌願軍後勤的分區供應與建製供應相結合,在戰役層麵分別是劃區保障、劃區通用聯勤保障、劃區通專一體大聯勤保障,在戰術層麵則是軍以下部隊按建製保障。我軍平時後勤保障也基本類似於誌願軍後勤的分區供應與建製供應相結合。可以說,由洪學智同誌主導的誌願軍後勤體製,在今天乃至未來一個時期,對於我軍後勤建設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讓我們銘記洪學智將軍在我軍後勤體製改革方麵創立的豐功偉績!

(王友林,解放軍後勤學院教授,大校;陳俊峰,後勤學員講師,少校)

§§第四章 建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