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在洪學智老部長身邊的日日夜夜(2 / 3)

無私者無畏,不要以為老部長形成這個看法是因為超脫,十年內亂中不在總後機關。早在20年前的後勤部長任上,他就是因為“彭德懷問題”牽連被罷的官,那時總後機關批的就是彭、黃、洪。“文革”中雖然在地方,也是因為這個問題,繼續遭受來自軍地兩個方麵的批判,什麼折磨他沒有經受過!真是心底無私天地寬。事情過去了,他總是領著大家向前看,而不屑沉溺於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即使有時提起,他也從不埋怨群眾,更不問某某人對自己如何。一位和總後利害攸關、休戚與共並曾蒙冤20年的老同誌,竟然如此曠達和正視曆史,旗幟鮮明地踐行黨的正確原則,原因無他,隻因為老部長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他始終以黨的利益為重,以黨的原則為行動準則。為了黨的事業,他可以拋開個人利害得失,剛正不阿,敢於直言,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這正是老部長鮮明的個性和特色。

這裏所說的剛直,不是蠻幹,不是任性,而是一種認識了客觀規律,在大局下麵的科學行動。老部長主持後勤的8年,是我軍後勤工作最困難的時期之一。曆史遺留問題不說,當時麵臨的新情況是:一要減人,百萬大裁軍中,僅總部機關小平同誌就要求減去一半;二是減錢,在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後,軍費要減少,軍隊要忍耐。麵對新形勢新任務,老部長以清醒、客觀、冷靜的態度,顧全大局,帶頭執行中央軍委決策。主管編製的部門曾考慮總後的特點,提出總後機關可以少減,老部長婉言謝絕,因為小平說了,必須堅決照辦。軍費從1980年的185個億一下子壓縮到158個億,整整壓減了14.6%,而且好幾年幾乎沒有增加,使國防費占國家預算的比重降到曆史最低點。對此,下麵一些同誌一時忍受不了,叫苦連天。這時老部長站了出來,不管什麼機關,什麼院校,什麼會議,每請必到,逢會必講,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反複說明小平同誌和中央軍委決策的正確,說明減人減錢的道理,有必要,有困難,有辦法,有希望,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有名的“兩少兩好”(人少了要把工作做好,錢少了要把事情辦好)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的。在大局下行動,這是老部長秉性剛直的科學內涵。

嚴格是律

嚴格要求,對老部長來說是出了名的。高標準,嚴要求,更以此律己。最令人難忘的是1982年開始的全軍邊海防調查。這是全軍後勤大調查、大整頓、大建設的開始,也是改變後勤麵貌、開創後勤工作新局麵的突破口。從醞釀方案、調查研究、製訂建設計劃、組織項目落實,直到總結、複查、驗收、彙報工作,前後曆時三年。老部長親自帶隊,張賢約、胥光義、李元、王政柱等老同誌分別擔任組長,會同各大單位後勤,司、政派人參加,組成了10個聯合調查組,分赴全軍所有邊防連、執勤點和設防島嶼,要求每點必到,每島必到。調查用了8個月,總行程達20萬公裏,包括步行2800公裏。其中有的點,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沒有見過上級的工作組。幹部戰士見到工作組就像見到親人,那感人的場麵,親曆其境的人都說實在無法用語言形容。有一個組因故少去了一個島,老部長硬是不依不饒地要他們回去“補課”。真正做到了每點必到,一個不漏。通過全麵調查,基本摸清了邊海防在交通、住房、水電、燃料、副食供應直到戰備、執勤、家屬來隊等方麵的問題。能解決的當場拍板解決,不能解決的回來通盤研究,經過縱橫比較,製訂出一個三年建設計劃,經中央軍委批準後付諸實施。3年間,自始至終,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按項目組織落實,一個個檢查驗收,不達目的決不撒手。至此,全軍80%左右的一線連隊住進了新居,75%的一線連隊具備了洗澡的條件,70%的駐北方一線連隊用上了自來水,所有連隊實現了電燈照明(個別班排點除外),絕大多數邊防駐地通了公路,每個設防島嶼都有了碼頭或登陸點,每個連做到了車炮有庫、槍有櫃、光學儀器有箱。此外,不少基層邊防還有了種菜用的溫室、塑料大棚等。當這項工作兩度以錄像形式拍成紀錄片交流經驗、彙報工作時,都得到了中央軍委領導同誌的一致肯定,甚至催下了老帥們的眼淚,聶帥特地寫信向總後表示感謝。至於邊防部隊指戰員,那高興勁兒更不用說了。這時,老部長又想起了海洋島彙報時敢於直言的劉營長。這位營長曾流著淚要求調查組,這一回再不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了。老部長於是借著去大連之機專程上島視察,和全營官兵共敘家常,還特地把已經調離的老營長請了回來。麵對此情此景,老營長又是哭,又是笑,一口一個感謝中央軍委的關懷。